人物名片
梁章凯,现为西泠印社社员、西安碑林博物馆[微博]客座研究院、日本鉴定古印社顾问、日本艺友斋代表。编著有《战国古陶印五十品》、《艺友斋名家印汇》——一函四册、《印史留遗》——一函十六册、《美哉斯石》——海内外中国印石精品集、《林则徐旧藏饲鹤图题跋録》等。
记者近日前往福建省民间艺术馆[微博],参加由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微博]举办的《印象万千——玺印篆刻特展》,在展览现场的人群中,记者意外发现西泠印社社员、收藏家梁章凯先生的身影,梁老师正在展览现场向热心观众义务讲解展品,对观众提出的问题非常热心的给予解答,记者也抓住机会,对梁老师进行现场的采访。
虔诚的学者
梁章凯先生是西泠印社社员,常年奔走于内地和日本,对推动中日两国印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多贡献,在有关于印文化的重要展览以及其他推广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此次“印象万千-玺印篆刻特展”,梁章凯先生就是作为专家顾问对此次展览给予重要的支持。他提倡篆刻爱好者和收藏爱好者多参加展览,展览是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与其闭门造车临摹印谱,不如近距离的观赏名家名作。对一件藏品的认识,要多听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古印章,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古代记录方式多为言传笔记,所以在鉴赏古印章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相悖的结论,在他眼中,有争议是一件好事,通过争议发现问题,互相探讨,集思广益,那么对一件藏品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梁章凯先生对于历代玺印篆刻的鉴赏颇有建树,许多收藏爱好者会怀揣自己心仪的藏品登门请他鉴赏。但是,他自己却不愿意被归类为学者,他更喜欢的是篆刻爱好者这个称号。对于源远流长的玺印篆刻文化,他一直保持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去学习。他说,“我们所积累的知识不如前辈,还需要潜心多学。谦虚的心态无论在做学问,还是收藏鉴赏中都是很重要的。”
收藏与文化
印章内在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方寸间承载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是篆刻家赋予印章的审美价值,还包括了印章流传过程中的故事。梁章凯先生对此尤其有着深刻的感触,他把印章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它们的每个阶段、每个脚印、甚至每一道痕迹,梁章凯先生都记在心中。就像《西泠印社藏印集》中那枚吴昌硕篆刻的“西泠印社中人”印章,作为西泠印社的一份子,梁章凯先生一看到这方印蜕就有深刻的感情。此印之前流传于海外,被日本篆刻界泰斗小林斗盫先生在拍卖会中得到。梁章凯先生深知此印对于西泠印社的重要,若是此印一直流落海外,必将成为西泠印社的一大心病。在权衡各方立场,他说服小林斗盦先生将此印捐给西泠印社,成就了一段印坛佳话。
伴随着艺术品收藏市场的飞速发展,历代玺印尤其是明清篆刻越来越受到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的青睐。但部分商人像囤货一样买进,又希望短期就能数倍转手卖出。这种做法,在梁章凯先生看来是投机,与收藏或投资无关。不论是玺印篆刻还是其他艺术品,都不能在短期就实现回报。关于玺印篆刻的投资价值,回忆起早年收藏经历,梁章凯先生有说不完的感慨,他的“收藏经”可以概括为以藏养藏,喜欢是他收藏的动力之源,参与市场交易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能够得到自己喜欢的印章。
家乡的印文化
梁章凯先生是福州人,他对家乡的印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他看来,福建印文化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石材,被誉为“四大名石”之首的寿山石就出自福州寿山乡,历代文士从不吝惜他们的溢美之言,像被后世誉为“双璧”的《观石录》、《后观石录》,即先后由清初学者高兆、毛奇龄所作,文中洋洋洒洒几千言,说不尽他们对寿山美石的钟爱。
而历史上寿山石文化与印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像薄意大师林清卿、雕刻大师周宝庭,以及近代书画篆刻名家陈子奋、潘主兰等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福州玺印篆刻文化的发展非常有利。不过由于文化断层和原材料严重匮乏的制约,当前福州寿山石的收藏重材轻艺,玺印雕刻及金石篆刻的文化艺术价值得不到完全体现。幸运的是,一些具有极高审美追求的收藏家和艺术家正在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市场从过去只注重材质价值的单一价值取向逐渐转变,雕刻艺术和篆刻艺术的收藏正逐年升温。他希望多一些像《印象万千》这样的特展,让收藏爱好者更进一步的了解玺印篆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