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驻昆山首席记者 姚喜新
一个月,北方民俗落户江南水乡
阳春三月,清风拂面。昆山锦溪,这个宁静的水乡古镇,游客一天天多了起来。
上海游客朱阿姨和老伴胡老伯在退休之前来过锦溪。故地重游,找到一些新变化。走在下塘街,她惊喜地发现,这里新开了一家马若特泥禅坊。不仅名字勾起了好奇心,大厅中央一个造型夸张却又相当传神的雕塑更将他们的脚步吸引进去。
一个朴实的农民袒露上身,左手一把类似胡琴的民乐器,右手弹到性情处奋力向外挥出,夸张的大嘴仰天高歌,让人一看,仿佛一种声嘶力竭的吼声在耳边回荡。这个雕塑叫《大地飞歌》,是马若特先生的代表作,在第三届河北省雕塑大赛中获得金奖。工作人员介绍说,马若特泥禅坊艺术馆是去年9月底新开的。从联系接洽到开馆,前后仅用了一个月时间。是什么吸引了北方的民俗文化到南方落地生根?锦溪是江南水乡的一颗“明珠”,近年来,在挖掘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该镇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成为“中国民间第一博物馆之乡”。这里有刘海粟关门弟子张省的张省美术馆、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华东第一古董馆、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以及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宣卷馆等。
马若特泥禅坊成为锦溪第十个民间博物馆。它的落户,不仅丰富了锦溪民间博物馆之乡的内容,提升了品牌内涵和知名度,也让江南水乡文化和北方泥塑文化形成了交流和互补。
在泥禅坊参观了近半个小时,朱阿姨将马若特创造的《老酒》、《信息时代》、《脊梁》、《太行母亲》等七十多件(套)泥塑作品一一看了个遍,非常喜欢,临走还花钱买了一组《山娃》作为纪念。
一千元,德国前总理买他的泥塑
马若特,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辉岭村土生土长的农民。普普通通的泥土,经他这么一捏,变成了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当地人称他“泥人马”。他的作品,都取材农村生活,以农村人物为原型,咧嘴憨笑的小山娃,磨石磨的老奶奶,卖冰糖葫芦的汉子,赶集市的大叔……这些看似简单粗犷而又幽默诙谐的作品,不仅在国内雕塑界屡获大奖,而且还是曲阳县最热销的外销产品。一件小小的泥塑,能卖到上千甚至上万元。他的一组表现农民工形象的作品《脊梁》,曾有收藏家出价8万元,被他婉拒。“我觉得放在博物馆更具意义。”马若特说。
2004年12月,马若特的泥塑在北京798艺术区参加展出,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期间,看到了这些极具中国民间特色的作品,于是掏1000元钱买了一套《青梅竹马》。这《青梅竹马》,是马若特“红泥人”系列中最经典的款式,一男一女,两两相望,栩栩如生。
对于自己当时不在场,马若特甚是惋惜。工作人员事后告诉他,施罗德一连称赞了几句“太可爱了”,一定要把这作品带回去,让他的德国朋友看看。
事实上,中国的泥塑作品历史悠久,在全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无锡的惠山泥人,陕西凤翔的“泥货”等等。
而马若特的作品表现的都是农民人物形象,与这些色彩鲜艳的代表作相比,显得朴实无华,却又合乎艺术规律。“这个一看就是马若特的作品”,“泥人马”的作品有着他的独特烙印。
一心愿,以水乡文化创造新的人物
马若特的家乡河北曲阳,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瓷的发源地。这种陶瓷艺术精品,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瓷器造型中的经典。如他的作品“红泥人”系列,一个个山娃虽然只有简单几笔勾勒,都合乎这些雕塑中最经典的样式。
地方文化的浸润,深入其作品的骨髓。专家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融入雕塑的经典式样,利用简洁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人物的比例特征进行调整,夸大身体底部的细节样式,突出了人物造型和面部特征,虽然没有繁复的设计,却简单大方、粗犷豪放,让人一看就马上能够融入意境,因此人见人爱。
而马若特的成功,还有一个独到的创新,就是都经过烧制这道环节,易于收藏保存。马若特回忆,曾经一场大雨把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作品化作一摊泥水,让他痛定思痛,只有让这些泥塑不易损坏,才能真正保留作品,并且走出去打开市场。
经过无数次试验,他掌握了泥塑烧制的技巧,并且,创作出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质感和肌理,更具意境。一尊《太行母亲》雕塑,就是马若特最为骄傲的作品。
泥禅坊的工作人员介绍,《太行母亲》高55厘米、宽50厘米,是马若特以自己奶奶为原型创作的。紧缩的眉头,饱含沧桑的眼,尤其是斑驳的裂纹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跃然脸上,而这种裂纹的肌理,正是太行山石层层罗列所独有的肌理,因此取名《太行母亲》。
如今,马若特的100多件作品被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收藏,博物馆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个展厅;他的作品《中国红》、《信息时代》曾参展上海世博会,被中国元素馆永久收藏。
北方的泥造就粗犷大气,南方的水孕育灵动秀气。落户锦溪之际,马若特表达了一个心愿,将根据当地文化创作反映锦溪风土人情的水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