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的奢侈品
漆器的奢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不仅在于它精美的造型和珍贵的用料,还在于它代表人类从一个文明迈入另一个文明的工艺进步。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直至明清达到顶峰,中国可谓世界上最早用漆制作器物的国家。漆器工艺的繁复足见其珍贵,以木灰或金属为胎,再在胎骨上层层髹漆几十层或上百层,半干时再根据多种不同工艺类型,或描上画稿、或雕刻花纹、或描金镶钿……整个过程延续数年,一件漆器才能大功告成。
漆器的贵重不仅在于其久远的历史,还在于其考究的制作工艺。制作漆器所用的天然漆十分考究,古人有“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可见其珍贵程度。而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繁琐,一般分为选料、塑胎、涂漆、彩绘、打磨抛光、烘干等步骤,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存数稀少也是漆器最为鲜明的特征。正因如此,其奢华无双的艺术价值更是被众多文人墨客视若无价。透过一件件精美的漆器,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它奢华背后的肌理之美、亲和之美和气韵之美。
漆器工艺 各有千秋
在中国漆器的收藏中,漆器又分为很多工艺门类,剔红、剔犀、螺钿、描金……每种风格各异,表现各有千秋。
剔红漆器——王者风范 雍容华贵
剔红,即雕红漆,属于雕漆的范畴。始于唐代,制作方法是以红漆在胎骨上一层层髹涂,每涂一层必须阴干,如此反复直至数十层,然后在其上面雕刻花纹图案。高濂《燕闲清赏笺》称明代果园厂的作品“漆朱三十六遍为足”,由此可见剔红在雕漆中的重要地位。剔红漆器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达到高峰。
剔犀漆器——流转自如 沉稳恬静
剔犀,属于雕漆类。始于唐代,兴于明代,是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种类。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多以红黑两色为主),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至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斜剔出回纹云钩等图案花纹,在刀口的断面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这种独特的效果粲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因此又被称为“云雕”。
螺钿漆器——纹饰细腻 色调和谐
螺钿是用贝壳做材料,裁切成薄片,镶嵌于漆器表面。由于所裁切的贝壳厚度不同,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螺钿漆器早在西周时期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螺钿髹饰技法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作为铜镜背面的装饰,大放异彩。唐代发现用较厚的螺钿片镶嵌于漆器表面,元明清时期有厚与薄两种螺钿漆器。厚螺钿器与薄螺钿器流行于明清两代,厚螺钿多见于大件家具,薄螺钿比厚螺钿有较大的发展,纤巧精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雕填漆器——灿如锦绣 富丽堂皇
雕填漆器,数量之多仅次于剔红漆器。其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纹,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勾画出阴文线,并细勾出花纹上的纹理,在线内填金。明清时期的雕填器,有的花纹是刻后填色漆而成,有的花纹是用彩漆画成的,也有一器之上填、描兼用。
描金漆器——雍容华贵 威严显赫
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其制作方法是在退光漆地上用朱漆或黑漆画花纹,待干后,在花纹上打金胶,然后将金贴上去。以黑漆做地的最常见,朱漆地次之,其他漆地的较少见。
“漆”货可居
漆器从来不及玉器、 瓷器和金银器普及,在收藏拍卖市场上也称不上火热。但它被视做惟一能以时代姿态代表中华文明的传统器物。漆器收藏从中国漆器发展史的这个角度看,有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在战国、秦汉时期;第二次高峰在明清时期,此时漆器工艺被分为14大类、101个品种。在全国评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8项工艺收入其中。随着近几年中国对于文物工艺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漆器屡次在国际拍卖会上创出佳绩,昔日的中国奢侈品才重现历史的荣光。
漆器作为工艺品,它的价值与制作者密不可分。年代远些的精品不好找,近代大师的作品一样难寻,但这两样只要得了一样,投资升值就是一定的了。业内专家认为,要想发掘漆器的投资价值,首先要对漆器的种类有所了解,就像瓷器中分为青花、粉彩,漆器收藏也在不同时期分为不同类型。如明清漆器,就分为14类,包括罩漆、描漆、描金、堆漆等工艺。从目前的拍卖市场来看,剔红、百宝嵌等较受宠,收藏人士可依自己的爱好建立门类。
传统工艺品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它拥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值得收藏的上品。漆器收藏现在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高的升值空间。相较于绘画等其他艺术品,收藏当代传统工艺品的风险更小,价格相对实惠,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基本上都为真品。北京商报记者 宋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