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祯/文 宋延康/图
用红色包装纸、黑色包装纸剪出来的孔子像栩栩如生;用普通红纸剪出来的壮族姑娘、广西风光让人错看成水墨画卷;而用一张8米长的包装纸剪出的长卷,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一幅幅美丽的剪纸作品,均出自学雍国学的老师钟昀睿之手。
传承 跟着姑妈学剪纸
记者在南宁孔庙“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中碰到钟昀睿时,她正在给自己的剪纸作品贴上作品名称、创意及获奖的简介。来自玉林市兴业县的她说,很多人都觉得剪纸是北方的风俗,其实不然。在她的老家便一直有一个风俗,过年时要在供奉给祖宗的供品上贴上代表喜庆、吉祥寓意的剪纸。
在老家,钟昀睿的姑妈是一个民间剪纸艺人,她的剪纸不但是家里最好的,而且还被十里八乡的村民抢购。剪纸在玉林市兴业县都是民间传承的,没有上过学的姑妈之所以有那么好的手艺,也是跟老一辈学的。
小学三年级开始,钟昀睿就跟着姑妈学剪纸。“学会了就不觉得难了,当它是一件艺术来对待。”钟昀睿说,这也是老话说的熟能生巧。
如今,钟昀睿的作品多数都是以壮族人物、壮乡风光等题材为主,为了收集广西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有空时,钟昀睿便去少数民族地区,看风光,听当地老人讲故事,把当地民族文化印在自己的脑海中,积累多了有创作灵感时就能剪下生花。
骄傲 多次拿全国大奖
在一幅名为《壮族姑娘》作品介绍中,记者看到“第四届国际剪纸艺术展铜奖”的标注,《奥运直播在乡村》作品则获得过“2008南风韵全国剪纸大赛银奖”,《八桂儿女高歌颂祖国》获得“2009辉煌六十年中华剪纸艺术精品大赛金奖”……
看到记者对自己的剪纸作品和获得的奖项感叹,钟昀睿说,在学堂里还有一幅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八米长的剪纸《庆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征得钟昀睿的同意后,记者来到位于柳沙射击训练基地的学雍国学。还没进国学堂就看到钟昀睿和她的学生贴在门口玻璃上的窗花衣十二生肖剪纸作品,进了学堂,墙上随处都挂着她已经裱好的剪纸作品。
在教室地面上展开那幅8米长的剪纸作品,两边的壮锦花边,中间人物、山水、花卉、楼房,从北部湾风光到广西重点经济建设,从民族文化到广西风光,剪裁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钟昀睿说,光是构思就花了一个多月,因为在广西找不到整幅8米长的纸,她特意到广州去寻找,最后买回一卷8米长的包装纸,然后放下所有的工作,花了半年的时间把这幅作品剪出来。
计划 安家南宁传手艺
可不要以为钟昀睿只会剪纸,她所有的作品都是自己装裱的。原来,她曾经拿剪纸作品到文化市场去找师傅装裱,结果人家一看剪纸那么多的镂空,都不敢接单。为了能让作品装裱出来向人们展示,钟昀睿特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学装裱。
钟昀睿说,2008年,8米剪纸作品出来后,有一个记者提醒她,要想把剪纸文化传承下去,就得走出玉林,上南宁或下广州,钟昀睿选择了南宁。
原来,2008年的一天,钟昀睿和姐姐来南宁看情况,当天太阳很大,走了很长的路后,姐妹俩已经很累了,看到路边一家店铺有太阳伞,就过去躲一下。当时,店铺门口还有两把凳子,担心不买东西坐凳子会被骂,钟昀睿姐妹不敢坐一直站着。
“没想到那个老板娘很好讲,笑呵呵地说没见过我们这么‘傻’的,请我们坐着休息。”钟昀睿说就因为这一件小事,让她看到了南宁人的友善,于是选择在南宁工作。
因为能拿得大奖基本都拿到了,如今的钟昀睿不再去参赛了,她说,目前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向国学堂里的孩子传授剪纸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