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歙砚之乡求艺多年的武汉青年,在听到闻所未闻的“楚砚”名石——大沱砚石后,只身一人风餐露宿一个多月,在三峡库区找到了断代百年的砚石。经3个月苦心创作,他从16块大沱石中,挖掘出了16方光彩照人“楚砚”。
大沱砚石硬度恰到好处
“楚砚的销声匿迹,虽近百年,但楚砚的石料却被制砚专家推为中国四大名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之首。”35岁的武汉制砚名师方红学昨天对记者说,他首次得知家乡有名砚,是前年在合肥市举办的“中国文房四宝论坛”上。
会上,一位与会的制砚大师告诉他,其实中国最好的砚材,当属湖北的大沱石。
“还有这回事?”会后,方红学马上查阅资料,结果史料果然这样记载着:“湖北省荆州属,归州(今秭归县、巴东县)产石名大沱石。大沱石砚其色青黑,其纹理微粗,亦颇发墨。归峡人谓江水为沱盖,即江水中石也,川峡人多用之,他处人士多不知也。”
为求证史料的真伪,方红学转而又请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龙尾砚研究所所长胡中泰。胡告诉他:“楚砚的地质年代属震旦纪,距今8亿年—5.7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楚砚的平均硬度,为4度左右,比端石高出0.5度。由于楚砚坚润,有长时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所以是歙、端石所不及。”
而中国制砚专家、徽砚领袖人物之一吴笠谷则说:“大沱石砚,石质细腻,乌黑发亮,润泽有光,触之如玉,发墨一流。”他还说,歙砚太坚韧,硬度大,端砚又太温润,发墨迟滞,大沱石砚兼两者优势,不硬不软,恰到好处。
昨天,记者也分别请教三位制砚专家,得到的答案,也一如胡中泰、吴笠谷所言。
风餐露宿寻觅神秘大沱石
“既为稀世之宝,岂可荒废于山野。”方红学在得知“楚砚”的珍贵后,就着手准备到荆州、秭归、巴东寻找神秘的大沱砚石。
去年8月,方红学背着行囊,独自一人开始了他的徒步寻宝之路。他在风餐露宿一个多月后,基本摸清了大沱砚石在湖北的分布。
方红学说,按照史料记载,他在荆州花10多天的时间寻遍乡里,不仅没见过一块大沱砚石,而且就连当地专业人士也说不知道有大沱石一事。离开荆州后,他沿江而上,最终在三峡库区找到了大沱石。
他说,据他在库区半个多月的考察,他发现大沱砚石在库区十分丰富。但因其受到库区蓄水的影响,所以大沱砚石石料,只能在枯水期方能从库区岸边采拾到。因为库区进入枯水期后,大沱砚石料,会因受到江水冲刷而搁浅至库区的河滩或河堤上,即大鹅卵石,籽料或籽石,而纯黑者则为砚石之极品。
在他的那次考察中,他曾一次性采拾到几十块质量上乘的籽料。后来,他将石料运到婺源龙尾山(歙砚产地之一)加工。
断代楚砚惊艳重生
“拥有一流的大沱石料,就一定能创作出一流的断代楚砚”。
方红学说,把石料运到龙尾山他的创作基地后,就开始闭门谢客,专心于断代“楚砚”的重生创作。3个月后,他完成了16方不同主题的“楚砚”创作。
昨天,记者在方红学武汉的工作室里看到,其重生的16方“楚砚”,与16方上品的端砚、歙砚摆在一起对比,两相比较,其质地确如中国制砚专家、徽砚大师吴笠谷所言:石质细腻,乌黑发亮,润泽有光,触之如玉,发墨一流。
而一同品读重生“楚砚”的中国砚雕大师方见尘先生在看完作品后,指着其中的《楚钟汉风》、《芭蕉悟道》和《降龙罗汉》评价说:作品师古法,融于艺,所制文人砚,融工笔与写意于一炉,去浮华求浑朴,法度严谨,刀法沉雄,庄重朴厚而又不失古雅,且具浓厚楚韵。
“我是一个砚痴。”方红学介绍说,他是蔡甸区侏儒街人。12岁起跟着族人学书画和篆刻,并逐步走上砚雕艺术的探索之路。10年前到徽州拜师学习砚雕,师从中国砚雕大师方见尘等名师。
对于“楚砚”的未来,方红学认为,砚为中国文化载体,特别是在这个收藏百姓化的时代,名砚正在成为百姓玩赏的一种精神寄托。可名砚的基础是名石,既然湖北有如此上品的砚石,所以他就要不遗余力推广和挖掘“楚砚”艺术,从而彰显楚文化的魅力,并最终推动“楚砚”的产业化。
文图/记者高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