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孟 娟
香,既悠然于书斋琴房,又飘渺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香文化也悄然而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2013年12月28日至今年6月30日,由山东博物馆与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吸引了国内外约50万人次前来观展。而在刚刚闭幕的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记者留意到,出售沉香的展位不在少数。
从古至今,为什么沉香受到如此多人的喜爱?日前,记者就沉香文化的内涵、沉香文化与现代生活、沉香文化的推广与普及等问题,采访了山东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思克、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常务馆长黄毅、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理事黄娜。
记者:据相关文字记载,从汉代开始,沉香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或履行着敬天礼佛的使命,或成为人们借以修身养性的媒介。几千年来,沉香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黄毅:在汉代以前,我国就有用香的习俗。只不过那时使用的不是沉香,而是草木香。比如,泽兰、艾蒿、佩兰、郁金等。到汉代时,沉香、苏合香等树脂类的香料开始进入中国。由于沉香气味典雅,且具有静心安神、养生治病等功效,所以在历史上一直是上层社会所使用的奢侈品。
另外,人们在使用沉香时,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的发展过程。一开始,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沉香来熏衣服和房子,把它做成药丸、食品等,给我们带来嗅觉、味觉等感官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追寻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升华,把茶、香、花等事物从单纯的物质层面上升到个人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媒介,通过其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而沉香在这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越性。它美好的气味能安抚人们躁动的心灵,使人们能更反观自己的内心,释放心灵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从唐代开始,特别是两宋时期,文人阶层如此推崇沉香原因。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天都在不停地往前赶,久而久之,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感觉身心疲惫。能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抽一点时间,喝喝茶,插插花,听听琴,品品香,看看书,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既让身体得到适当的休息,也让人从内心得到感悟与自省。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点。只不过前几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是去打高尔夫、骑马;而这几年更多的人发现,更适合我们的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
黄娜:在现代人看来,用香是一种时尚,一种奢侈。在古代,香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代。当时,家家户户都用香,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市民百姓,香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他们可能要燃一炷香,静心醒神,这跟我们如今喝杯茶、点根烟一样,是一种生活习惯。
更重要的是,香代表了一种礼节、一种礼仪文化。作为礼仪之邦,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礼仪。在古代,如果会客时不点香,就等于没有以礼相待。敬人如此,敬天、敬神亦然。为什么四大宗教都推崇沉香,这不是表面上的形式或是奢侈的表现,而是它们都认为这是最上好的礼节,是与佛、神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之一。在我看来,沉香文化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最终原因在于礼的传递,即中华民族对礼仪文化的理解与重视。
记者:在古代,用香是一种生活方式。但现如今,人们在谈到沉香时,恐怕更多地与高级会所、收藏等词汇联系到一起,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郭思克:我们做“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就是想告诉人们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我们要复原宋代文化书房的场景,设置沉香雅集?因为我们很多的观众还是隔着玻璃在看沉香。单单只是看,观众怎么能了解沉香?所以我们配合这个展览,设置了沉香雅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让观众在观看展览的基础上,在古朴雅致的香席展示中,全方位地体验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大家只有先了解这种生活方式,才有可能慢慢接纳它,进而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沉香和喝茶一样,必须先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否则无法品味出它的精妙。而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我希望大家能坐下来,让香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直到现在,“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还有不少观众来到沉香雅集坐一坐,喝喝茶,品品香,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黄毅:之前也有不少媒体朋友问我,说:“沉香天价,大家怎么玩得起?”我不这么认为。沉香自古以来就被作为一种珍贵和罕见的自然资源,掌握在极少数权贵手中。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要富足,人均消费水平也要高于历史上很多时期。问题并不在于大家能不能消费得起沉香,而在于大家的消费观念。
另外,大家消费沉香还存在一个心理误区,仅仅把沉香当成收藏品。没错,一个好的沉香手串、一件好的沉香雕刻品,的确是非常理想的收藏品,这确实也是天价的。但更多的时候,香是供人品闻的。如果你只是品闻它,去隔火品闻一炉沉水香,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心里更舒坦,让自己有一个休息的空间、怡情养性的途径,其实成本并不高。沉香不单是一件奢侈品,它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能够让我们身心更健康的媒介。如果这样来理解沉香,我想大多数人都能玩得起。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背景、所熟悉的生活方式与古人并不相同。所以,在传承沉香文化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时,并非
全地去复制、一味地去还原,而应该是把传统文化里的精华,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来,让它符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比方说,很多人可能觉得沉香很好,但我就是没有时间坐下来去拨弄炉灰,用半天的时间来品一炉香。那怎么办?现在有很多高新技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各种形式的电香炉,让我们能够很方便、快捷地感受到香给我们带来的美妙。当然,这是从生理层面来说的。如果要追求心理层面的享受,那还得坐下来,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黄娜:沉香可以分为野生香、种植香。野生香是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价格的确昂贵;但人工种植香的价格一定是平民化的,足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早在十多年前,国家林业部门已经开始扶持沉香种植,以配合市场的需求。事实上,从明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大量使用种植香,供百姓日常使用。
未来,沉香的市场也会分化开。就像茶叶一样,老百姓天天喝茶,如果消费不起10年的茶,也能买得起5年的茶喝。倘若有部分人偏就要喝百年的茶,他也同样可以买到,只不过价格贵、资源少。这是合理的市场规划。沉香市场也是如此。
目前,国家主管部门正在做这方面的引导。在信息更公开的情况下,随着人工结香技术的成熟,沉香原料的增加,再加上人们理性消费,沉香的价格肯定会回归到合理的价位。
记者: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沉香文化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如今,我们该如何推动沉香文化的传播?
郭思克:近几年,沉香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所以显得不那么稳定。山东博物馆和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单位正在努力,希望能制定一份沉香行业的地方标准。
除此之外,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策划,举办一些高水平的展览,给公众进行一些知识性的普及。比如,配合“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除了设置沉香雅集外,我们还举办了沉香文化论坛、沉香文化讲座、线香手工制作等公益文化活动,普及沉香文化知识。
展览结束后,在8月19日至21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植物文化与环境国际会议上,来自全国的10余位专家对“沉香文化”做了专题研讨。接下来,展览还可能会在我国的台湾、江苏等地展出,把沉香文化的传播延续下去。
黄娜:鉴于我个人的理解,包括“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等知识性的公共展陈,相关的图书、媒体宣传等,都能普及沉香文化,但利用其蕴含的商机会更有效地带动文化的推广。换言之,利用经济模式来推广它,或许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从2012年起,我们举办了两届中国国际沉香文化博览会,首届“香博会”以“认识沉香”为主题,让大众认识中国历史悠久的香文化及沉香的种类、产地及如何鉴别沉香;第二届“香博会”以“沉香文化的国际交流”为题,吸引了众多东南亚展商和15国驻华使节的参与;今年9月25日至28日将举办的第三届“香博会”则聚焦“香为主导的艺术生活空间”,通过知名设计师们设计的空间,配合参展商的参展作品这一全新的展览模式,向公众传达香在当下空间的美学意蕴。
我们办博览会,不是为了卖一块沉香、一个手串,而是要让沉香的使用者、销售者知道什么是沉香文化,它能与哪些文化相结合。商家也需要加以引导。很多商家卖香并非因为单纯的喜好,而是因为价值。但一味地急功近利,就可能会破坏沉香行业的规则。
一方面是知识性的展览,一方面是商业模板性的展览。通过这两个途径,我相信沉香行业一定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黄毅: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沉香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点从这么多观众朋友踊跃来参加我们举办的展览、文化交流活动就能看出来。“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能吸引约50万观众来观展,这是我们一开始都没想到的。这证明大家是喜爱并且愿意去了解沉香文化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加以正确的引导。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做商业的东西。这也没有错,文化如果离开商业,它就没有销售力了。但是在商业的前提下,还应该以真正、纯粹的文化来引领市场。
作为国内首家沉香主题博物馆,传承与推广沉香文化,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责无旁贷,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但一个机构的力量终归是渺小的,还需要更多爱香、懂香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把沉香文化传承好,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