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可称为工艺品,但不是所有工艺品都称得上是文玩。”日前,文房文玩雕刻师刘天舒向南方日报记者感慨,许多大众收藏者,根本没有搞清楚文房文玩背后的文化根源,就盲目跟风,大量买进一些没有文气的东西,以此作为装点个人生活空间或工作空间的工具,这实际已经陷入了很严重的误区。
近年来,在拍卖行和一些古玩城的大力推动下,文房杂项开始从小众收藏品不断走向大众化,民间对文房杂项的收藏热情亦日益升温。
在刘天舒看来,唐宋以降的中国文人士大夫,把书房视为私人静修的空间,对内是自我释放的天地,对外则是至高礼仪的接待。明清以后,这种场所精神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凡是悖离这一传统文房美学体系的工艺品,都应该引起收藏者的警惕。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冯善书 实习生 郑庭濒
不能悖离传统书房美学体系
以往,文房文玩并不是像今天这么大众化的收藏品。拍卖市场上不断刷新的拍卖成交纪录,虽然唤起了一大批大众收藏者对文房杂项板块的关注热情,却并没有引导大家去深度挖掘这一小众收藏板块背后连结的文化根源。
刘天舒认为,没有理清背后的文化根源,就大规模去开展对某一藏品的投资和收藏是非常不明智的。
那么,为什么收藏文房文玩,要首先探寻和认识书房的文化根源?
“道理很简单,目前不管在投资收藏界,还是在文化界,我们认知域里边称得上文玩的收藏品,几乎都与书房有关。”刘天舒解释道,对一些大众收藏者来说,一说到文玩,他们多少会感觉到有点突兀,有的人甚至在心里想:文玩文玩,不就是古代文人的玩具吗?
实际上,文玩是书房文化的衍生品。明清以前,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明清以后,文房用具的品类架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与传统“文房四宝”相配套的其它各种文具,譬如笔架、笔洗、墨床、砚滴、水呈、臂搁、镇纸、印盒、印章等等。
这些文具的材质和造型各种各样,并与中国传统的绘画、雕刻和其它装饰文化相互融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时兼具文房功能和鉴赏、把玩功能的文玩陆续出现了。此后,新出现的文房用品不管在形态外延上如何发展变化,它的内涵始终没有与书房文化相悖离。
在刘天舒看来,不理清书房文化的根源,显然是不可能认识和理解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更不可能理解围绕书房这个特殊的场所空间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美学思想体系。
那么,传统文房美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刘天舒认为,是简约。
从宋代开始,书房就已超脱了书写的功能,成为文人士大夫个人自由思考的地方。不管为国家、为社会,还是为个人而思考,都在这个独立的小空间完成。由于思考牵涉人的心情,心情又与当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是静是闹,都可以通过环境的设计布置来营造。正是基于这一需要,才出现了从宋到明的简约的文人审美观——不啰嗦、不俗套,与现代欧洲的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经过上百年才形成简约的审美观,而中国文房在明朝就已经形成这种美学体系。就是因为文人在思考时候,容不得身边再有那些繁琐喧扰的因素影响。他们首先在自己的书房布置上,开始崇尚简单,甚至认为越简单越美,在环境上尽量营造出安静的氛围。静就是不动,不动就是止,止就是禅……
文玩收藏最忌显摆
近年来,作为杂项板块里边的热门收藏品类,文房清玩日渐成为当代人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上佳选择,有的收藏者甚至在并不了解这些文玩背后的内涵的情况下,便以此作为结交朋友和体味休闲生活的媒介。而不管是中国嘉德、北京保利这样的巨头拍卖行,还是像荣宝斋、朵云轩这类百年老店,正是抓准收藏者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附庸文雅、不求甚解”的普遍心态。
拍卖公司的持续关注,民间资本的跟风进入,使得文房文玩这一在中国文化传统里边原本非常小众的藏品,不断走向大众化。
在专业的收藏家眼里,文房四宝尽管起源很早,但直到唐宋时代,当传统书画艺术趋向成熟完善和文人士大夫集团形成以后,才真正找到并且实现自己应有的地位和价值,成为文人学士乃至帝王官宦书斋案头不可或缺的器用。毕竟这些藏品与传统书房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不是普通的下里巴人耳熟能详的玩物。尽管到了当代,文玩被一些人通俗理解成带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赏玩件或手把件,但是,在刘天舒看来,一件没有承载古代文人精神的器物,并不能称得上真正的文房文玩,因为它不符合传统文房的审美体系。
“强调文玩背后的文人精神和儒雅气质,并不是有意在文房文玩与大众收藏者之间设立一道藩篱,而是要突出文玩收藏的传统价值观念。”刘天舒解释道,不少大众收藏者,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办公桌放几件文玩,往往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通过文玩身上的文化气味来显示自己有与众不同的修养,二是通过这些价格不菲的器物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当客人不在的时候,这些东西其实与他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半点关系。这种现象,可以看成是当前许多大众收藏者接触文玩用品的一个缩影。
“当前,文玩收藏最大的弊病就是显摆。”刘天舒说,真正的文房文玩,是必须有文气、能使人安静的东西,而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那种只用于显摆和装酷的附属品。当一件文玩的摆设功能太强,忽略了实用性,就会失去“中和”的文气。所谓中和,即协调、融洽。气即精神,背后是中国上千年留下来的审美观,士大夫传承的情趣。从一件文玩,就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精神世界。
■对话
文房玩家刘天舒:
谨防文玩收藏的三大误区
刘天舒,号御堂琢人。多年潜心研习中国古典明清黄花梨、紫檀家具及从事古文物收藏、鉴赏和研究。2012年入室广州居本斋学习古旧家具修复与制作,重点研习文房文玩的雕刻与鉴藏,崇尚文房儒雅之气、文玩清雅之风。
11月2日,南天珠宝世界二楼御堂琢,女掌柜刘天舒轻呷了一口茶后,才慢慢与南方日报记者聊起她对当前日渐升温的文房文玩收藏热的看法。对当前国内风起的文玩大众收藏热,刘天舒有点高兴,同时也有点担忧。高兴的是,关注文房文玩的群体越来越大;担忧的是,很多玩家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买到的“文玩”实际是没有任何文人气质和艺术含量的普通工艺品。
南方日报:为何文玩收藏界有“小器大样”之说?
刘天舒:由于文玩经常要放在书桌案几上来把玩欣赏,因此体积上要求小巧玲珑,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大不盈尺、小不足寸,以此来满足主人远观近取的不同需求。实际上,大多数文玩摆件,虽然体积小,但是在立意和造型上,却是大块的浓缩,观者往往能从中小中见大、芥纳须弥,此即“小器大样”。
南方日报:大众收藏者,比较容易陷入的误区是什么?
刘天舒:作为大众收藏者,需要警惕的是卖家把文房文玩窄化、泛化和匠化。窄化即仅仅把文房文玩局限于传统的笔墨纸砚这四宝,忽略了文房用品是一个庞大的收藏体系;泛化就是把所有带有文化色彩的工艺品都当成文玩;匠化就是盲目买进一些缺乏艺术含量的复制品,把自家当成工匠作品的仓库。
南方日报:为什么有历史气味的文玩才是好东西?
刘天舒:气味是区别文房用品与普通文具的最重要证据。一件好的文房用品往往是上两三代留下来的,只有经过岁月磨炼、带有前人气味的东西才更值得我们去珍藏。我这样的文玩雕刻师,不过是文房的始作俑者,还够不上文房,我们做的是硬件,软件就是气味,气味是时间、修养,让你自己去晕染它,一百个人玩同一件东西最后出来是一百种不同的东西。有人惜物有人不惜物,有人知道它,有人不知道它。
南方日报:文玩收藏里边所说的清雅指的是什么?
刘天舒:清雅就是雅玩、精致,小、静、不闹。玩一个巨大的石山,那不是清雅。只有清雅的东西与文人气质相吻合。
南方日报:为什么文玩一贯走的是“顶尖路线”,以小众收藏为主?
刘天舒:它跟文玩的审美和鉴赏门槛比较高有关系。如果与这个要求不匹配的玩家,玩一辈子都不一定玩得好。不懂它,它就会欺负你。一件珍宝就算摆在眼前,你也发现不了,而懂的人一见钟情、爱不释手,终生不离不弃,就像乾隆皇帝当初设立三希堂,把玩文房。
南方日报:您曾经说过好的文玩与钱无关。为何又热衷于海南黄花梨和紫檀这些名贵木材来制作文玩?
刘天舒:应该反过来理解。正是因为这些木材这么名贵,所以我们才想着把它们做成文房用品,供藏家一辈子热爱。
南方日报:很多大众收藏者在购买文房文玩时,并不很关注其实际功能。而您制作文玩时,却一再强调以实际功能为第一。这种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大众收藏观念不一样?
刘天舒:文房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不同时代的人对文房的要求或有不同。宋以来的文人书房,考虑出入方便,取用方便,把功能放第一位,而不是视觉。明清以后,礼制变得重要,开始讲究书房摆设的对称。实际上,美学思想,最重要的是透彻、理解和领悟。而美术的根基是中国文人的要求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