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文玩 >> 文玩杂项 >> 中国香文化发展:逐渐认识沉香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文玩 >> 文玩杂项 >> 中国香文化发展:逐渐认识沉香

中国香文化发展:逐渐认识沉香

作者:佚名      文玩杂项编辑:admin     
品香 品香 香具 香具

  引言:早年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上学的时候,刘静敏碰巧跟台湾的香学专家刘良佑老师学习。她自己的专业并非香学,而是中国古典文学与陶瓷史。但因为和刘老师结识的缘故,多年来写成了若干相关论著,并且在台湾的“历史博物馆”策划过数次古代香文化展览,成为此一领域的权威。

  中国香文化发展:逐渐认识沉香——专访台湾艺术大学教授刘静敏

  早年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上学的时候,刘静敏碰巧跟台湾的香学专家刘良佑老师学习。她自己的专业并非香学,而是中国古典文学与陶瓷史。但因为和刘老师结识的缘故,多年来写成了若干相关论著,并且在台湾的“历史博物馆”策划过数次古代香文化展览,成为此一领域的权威。

  在研究之外,刘静敏自己也玩香。在她雅致的工作室里,她也按照刘门弟子的香席陈设法,为我们展示如何品香。只不过她所用点火玩香的那套工具略小巧,与刘门弟子的不太一样,大概因为是女性的缘故。但花纹装饰完全一致,同样是古朴的竹节纹;香炉也是老师带领他们烧制的仿宋青瓷炉,古雅异常。

  刘良佑老师和他的弟子们都不爱出头露面,如果不是刘静敏燃烧了几丸她自制的让人惊艳的香丸,我都不知道他们每人都善于制造合香。香丸是拿蜂蜜和梨汁做黏合剂,放置了沉香和龙涎等珍贵香料,味道古雅。她告诉我们,无论是单纯拿沉香、棋楠(也作奇楠、奇南)品香,还是制造合香的香丸、线香,都很有趣,不用偏颇哪一方面,因为“我们不是在玩钱,不要因为什么贵就挤在哪里”。

  她的教授论文方向是《宋代香谱》。制造各种古雅有趣的配方的合香,对她来说,就是件极其微小的事情。

  唐及其以前的中国香文化

  三联生活周刊:从考古资料看,中国很早以前就使用香炉,那时候里面的焚烧物是什么?那时候香料植物品种多吗?我记得有用香草做酒的。

  刘静敏:这需要分几个阶段来看,中国的香料品种是逐渐丰富的。最早时候,使用的多是本国的草本植物,不过并不单一,《左传》记载:“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说明臭草和香草的味道浓郁,都给当时人很深的印象。人们也根据草本植物的特征,逐步发现其众多功用。

  从历年出土的大量香炉看,战国晚期的熏炉已经很精美,这是专门室内熏香所用,燃烧的多是草本植物,很多是香茅之类。也有学者发现,在熏炉没有被发现前,其实就已经学会在铜炭炉中焚烧香草了,这些铜炉虽然主要是取暖所用,但是也不排除其中放置香草熏烧的功能。

  战国晚期室内使用熏炉主要是驱赶蚊虫,并且清除污秽之气。熏香器大规模使用,是汉代,南方由于气候原因,尤其普遍,南北汉墓出土可以看出这点,广州地区400余座汉墓中,出土了112件熏炉;而洛阳烧沟的200多座汉墓中,只出土了3件熏炉。

  国人根据繁多的香草种类发明了各种香草用途,并不都是熏烧用:《周礼》里记载了用“莽草”、“嘉草”攻毒虫的方法,还有以佩戴香草作为生活礼节;《楚辞》里香草君子的比兴,也是将香草佩用,春秋时期,兰草被尊为“国香”;还有就是你说的,用“卮”,也是一种叫“郁金”的姜科草本植物来做酒的,祭祀时使用郁鬯。

  熏炉中的香草是逐渐增加的。比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槚”里装有一笥“蕙”,也是一种香草;而另一室的彩绘陶熏炉里则有多种植物,高良姜、辛夷和香茅草,混合在一起熏烧,是早期使用的主要熏香方式。

  到了汉代,无论是南方南海输入的香料,还是从西域进来的苏合香等,都使中国的香料世界丰富起来,乐府诗歌里也记载了大量新的香料品类,这一时期,熏炉开始改造,尤其是为了燃烧树脂类的香药等物,香炉下面放炭,上面放香料徐燃,出气孔也予以了改造。

  三联生活周刊:据说最早的焚烧香草都是祭祀所用?

  刘静敏:不完全是这样。香料植物的出现,除瘴避臭为最初使用目的,比如很多熏炉是在卫生间里使用的,满城汉墓里出土的一件香炉就是放置在卫生间专用的;祭神很有可能不使用炉,而是大规模焚烧,举火燎天,使用的是专门的器物。香炉更多是用作礼器和生活用品的,所以陪葬的特别多。

  三联生活周刊:博山炉不是祭神的吗?

  刘静敏:所谓博山炉有几种器形,下面或者为豆形,或者下有三足,或者为其他形状,上面的盖子装饰着神山、珍禽、异兽,还有仙人,山形非常特殊,应该是人们想象的海外仙山。汉代包括此前,人们受神仙方士思想影响,开始制造金属和陶瓷的博山炉,这些都属于室内熏香除秽工具,并不是祭神所用,也不是取暖所用。

  三国志里有记载,最早的时候道家焚香居多,后来慢慢普及到宫廷和贵族,墓葬中有很多发现。其中鎏金铜器很多,还有的用到了错金工艺,非常精美,有的炉顶还站有凤凰。这里面主要焚烧香草,当烟雾从小孔慢慢出现的时候,好像仙山环绕在云雾之中,上面的雕刻,展现的是当时人的神仙思想。一直延续到唐代还在制作。

  三联生活周刊:西域和南海的香料进来后,对我们的用香有什么改变?

  刘静敏:这些香料的进口,一方面作为王室贵族使用的物品,另一方面和佛教有关,很多丰富了宗教用香。汉代使用各种香料的合香方已经出现,但是这些香方很多不是熏燃所用,而是作为口中生香的香方,或者贵族熏衣所用的香方。这些香方还很珍贵,并不为一般人所知晓。比如有位尚书郎得到汉武帝赏的鸡舌香,大概是皇帝嫌弃他口中的味道,可是也没有和他说明。他一吃之后,只觉得舌头大痛,以为是皇帝给的毒药,回家和妻儿告别,大哭不已,后来同僚告诉他,这是最好的鸡舌香,用丁香花蕊所做,他才明白皇帝的意思。

  从当时的药方看,里面有许多龙脑香和苏合香的用途,这些来自海外的树脂香料被寄托了不少期待,可以想见其珍稀程度。从一些香炉的残留物看,不少海外香料也用于焚烧,局限于贵族阶层。

  不过从汉代一直到魏晋,人们对沉香还不太认识,也不知道如何精确使用。比如《南方草木状》以为,沉香的各种形态属于一木五香,一棵树上出五种香料,这显然是不清晰的。对沉香的准确研究,要到宋代才清晰。当时出产沉香的两广和海南都属于南方的蛮夷所在地,很少有人去到那里做实地考察。

  三联生活周刊:唐代对沉香的认识清晰了吗?法门寺出土了大量的香器,包括那块著名的沉香山子,当时的人们如何品香?

  刘静敏:唐代玩香比较普及。有记载说,唐太宗在节庆的时候大规模焚烧香木,香闻数百里。因为佛教兴盛,也流行浴佛,大量焚烧香木。焚烧的香木中,有不少属于沉香。当时也是疆域扩大,进口各种香木更加方便,不过真正的香木贸易,还是宋代更发达。

  进口来的香木也有做建筑材料的。唐玄宗时期杨国忠建造“四香阁”,以沉香为阁,用檀香木为栏杆,以麝香和乳香“筛土和为泥饰壁”,聚宾友于四香阁赏花,被赞叹“禁中沉香之亭不侔此壮丽也”。我们想象应该是生香木,不可能采用已经掉落或埋入泥中的熟香。当时杨贵妃沐浴也爱用香,传说中的身有异香,应该是常年使用香汤沐浴的结果;也有佩香,安禄山就得到过她的珍稀佩香,因此被怀疑。

  根据记载,华清池里有檀香的船只,还有大量的香木假山,加上沐浴使用的香料,结果人们把流出的水过滤,可以凝结成香膏,再次使用。可以想见唐代宫廷用香到了多么豪奢的地步。当时人们对沉香认识没那么清晰,但是也知道,哪些可以做建筑材料,哪些可以焚烧,哪些可以做装饰物,你说的法门寺的沉香山子,应该就是礼佛所用。

  此时,除了各种传统香熏,还有很多新式样,包括多足香熏、熏球,长柄手炉,质地也极为豪华,包括金银器物,都属于华丽的唐代艺术风格。里面还出土了一些器物,有研究者当作茶盒,其实应该是香盒。唐茶应该不使用盒装,主要是对照衣物帐里面,茶香是记录在一起的,所以有这种误会。当时的用香已经很复杂,有香箸、香匙等物。

  法门寺的文物中有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银香炉,还有鎏金银香球,其中卧龟银炉为唐懿宗所施给寺庙,专门由唐文思院所造,非常精美。另一件银熏炉式样不同,为高圈足座,带盖造型,应该是不同的用途。唐代还发明了熏球,里面有香盂,无论球怎么转动,盂都不会翻动,应该是武则天时期的发明。

  唐代人对沉香的使用很大胆,现在日本正仓院还藏有唐代的毛笔、刀柄,都是沉香所做。另外,唐人还使用沉香做饮料、入酒,主要看重其药性,比如沉香饮、沉香酒等等。

  宋之香文化:以《天香传》为例

  三联生活周刊:宋朝人为什么对沉香的认识加深了许多?是因为海外贸易发达吗?

  刘静敏:海外贸易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宋人的精神世界与唐人不太一样,你看宋人的格物精神很发达,就像唐代有大量的边塞诗歌一样,他们有大量的咏物诗,集中在许多专用物上,江西诗派就是例子。他们开始对单一事物感到好奇,比如当时有大量的茶经,有笋谱,有各种植物的研究文章,这是当时的文化背景。

  另外,宋人的精神世界更细腻了,他们追求很多让自己能够解脱于凡俗的事物,香正好充当了这么一个角色。香的世界很丰富,不仅适合富贵场合,也适合台阁、山林,相对来说,处于什么环境,都可以使用香,香方不同而已。人心上下高低,都可以找到香来相配,这就是宋人的看法。

  当时黄庭坚被流放到广西,当地给他的房子在市场附近,非常嘈杂,要忍受旁边屠宰动物的气味和声音,他为了抗拒外界影响,给自己的破房子起名“喧寂斋”,焚香盘腿而坐,拒绝外面气氛的影响,“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就代表他对香的认识。香不仅是嗅觉上的分辨,也是思维上的观想,让自己超离普通的生活。

  宋代人发现了香的精神意义。其实唐代人已经开始借香实现与精神王国的沟通,比如王维过世前仅喝沉香饮,看佛经,但是宋代文人将之发扬光大。他们以香构成了一个恬淡清寂的世界,抗拒外界压力。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贸易在里面起了什么作用?

  刘静敏:宋代香的贸易确实比前朝发达,茶、盐等基本需求之外,香的贸易所纳的税收占到很高的份额,和茶叶出口不同,香基本是进口,是当时的大宗贸易。

  宋大量进口香料,南宋的香药是市舶司最大宗的进口物品之一,当时从海外诸国如真腊、渤泥、安南、三佛斋、大食、占城等地进口乳香、龙脑香和栈香(沉香一种),朝贡品也有大量的香药,其中乳香等还是政府专卖,民间不能交易。1973年,在福建泉州发现了一艘南宋的香料胡椒船,里面有各种沉香,包括乳香和龙涎香、檀香等,总共4700多斤,可见当时输入的总量很大。

  北宋末年,香药储藏过多,被当作硬通货使用,甚至还用来发军饷,或者以香料交换别的物品使用。南宋政府收集来的香药,并不是完全供御用,还出售给民间,因此有庞大的储存销售机构。

  当时虽然大量进口,但并没有供过于求,宋人用香分量很大,庆典宴会、祝寿、同年宴,都需要用香,熏衣风气也流行,药用更是不可少。宋仁宗祈雨的仪式上,就使用了龙脑17斤;妇女出行,要携带香球和香囊,车过出香烟如云,尘土皆香。士大夫正因为有了大量香料的供应,能有机会享受性灵生活,当时是无关庆典仪式的“幽室焚香”,用沉香做合香很多,他们将各种香料研磨后,加进蜂蜜,做成香丸和香饼。这时候,已经开始广泛地隔火熏烧了,也就是用炭上面的灰来隔火,或者用云母片、薄银片,完全没有燥气,香气舒展自然。还有人使用香篆,也就是把合香粉末用模子固定成花纹,然后点燃循序烧燃,可以用作计时工具。南宋的杭城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每月固定上门去打香篆,赚固定的月钱。

  也有士人因为沉香难得,开始用替代品,包括荔枝、黄连、柏叶、甘蔗等,称之为“山林四和香”,取其境界,有别于使用龙脑麝香的富贵气味,恬淡的效果,也很雅致。

  宋人焚香的香炉很多使用瓷器,比如藏于芝加哥艺术馆的影青鸟形炉,炉盖上有一只类似鸳鸯的水鸟蹲伏,下面是炉身,贴了两层莲瓣纹,最下面是承盘,香烟从鸟嘴出来,炉身上有小气孔,便于空气进入。器物是幽雅的水青色,我特别喜欢。刘老师的荷花水鸟香炉的造型也受其影响。当时还有很多以古铜器为范本的南宋官窑瓷器,其中有几件传世的香炉,鼎式和簋式,包括哥窑鱼耳炉等。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是不是有丁谓的文献《天香传》?是不是对沉香有了深入探讨?

  刘静敏:这篇文献的主要价值,在于是目前所见较早的有系统记录中国用香,从熏香植物到沉香、乳香、龙麝之合香的历史概况,而且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有趣,先在士林,久值禁中,见闻广阔,后来又亲历海南的产香之地,文献是他所有经验的总结,都有可取之处。

  他的文章中保留了北宋真宗时期香药贸易中所有沉香、乳香等香料来源和产地等原始材料,并且率先对海南沉香进行了评鉴,建立了海南沉香的地位,后来的许多香谱都受了他的影响,文人对香味“味清且长”的品评标准,也是他最早确定的。所以,这可以说是研究宋代香学相当重要的文献资料了。

  三联生活周刊:是他开始明确了海南沉香的地位和属性吗?

  刘静敏:丁谓这个人很有趣,出生在苏州的世家,他的一生有独特的三阶段,使他和香关系深远:早年,他任福建转运史,专门研究茶事,那时候他在北苑贡茶里加入微量的龙脑膏,增加茶香,属于他独到的创造。北宋香茶流行,各种名贵香材,像麝香、沉香都可以入茶,其中不乏他的影响。

  之后他成为副相,深入宫廷生活,知道了很多宫廷中用香的知识,比如祈雨用香、各种繁琐礼节用香,自己也收到很多香的赏赐,如何用香为上也很清晰,这些都被他日后记载下来。晚年因为获罪,他被贬到海南岛,到那里亲临沉香产地,有了深刻感受,他把海南沉香归纳出几个特点,比如只在冬天开采、不妄采伐、黎母山所产为最好等,还将那里的沉香分成四名十二状的等级,提出了生香和熟香的问题,这是首次对香的生成进行分析,究竟是自然生成还是人为生成,在他这里有了记录。

  他还分析了海南香和大食沉香的不同。当时有些出口大食的沉香运输船只在海南岛避风浪,所以这些香应该来自南洋。他发现,海南的香所烧的烟温润且直,味道还很清雅、不燥,他是第一个从香的烟、气、味提出品评的人,建立了一个评判体系。他之后的南宋诗人范成大,也是著名的品香高手,对海南香也很推崇,他俩之后的论著基本没有超过他们的论述范畴。众多香谱相关内容也赞美海南沉香,包括黄庭坚所创的香方,坚持只用海南沉香。

  可以从他们的标准中,看到宋人“焚香、品茗、挂画、插花”之“雅趣”是怎么回事,并非说做这几件事情就雅致,而是任何系统都有严格的标准。

  三联生活周刊:“味清”成为标准了吗?现在大家不都喜欢浓郁的吗?

  刘静敏:确实很多人喜欢浓郁的味道,但是浓郁里要“不燥”,还是要有一股清气。这个还是丁谓提出的标准。说沉香好与不好太难了,因为沉香的内涵和外延都很广阔,加之和个人爱好有很大关系。不过基本概念还是自宋确立:清雅的花香肯定胜一筹,很多香的味道接近花香就算是值得品鉴的香。

  拿檀香来说,中国人对其的看重一直不如沉香,檀的气味浑厚,一直属于宗教用香的主流,士人就是不太喜欢其气息不清。

  明清定格的香文化

  三联生活周刊:线香的发明是不是很晚?

  刘静敏:应该是元代开始有线香使用的记录了,不会晚于这个时代。我们根据宋的考古发现,那时候已经有了线香的发明条件,比如有佩戴的香饼出现,饼的制造条件和线香类似。这种饼可以佩戴,也可以燃烧,辽代的古墓中也出土了香饼。但是无论是根据绘画,还是根据考古实物,都没有发现线香。

  宋人绘画中所绘香品,画的基本是丸香。一般是侍女挽袖添香,手里拿着香盒和香丸,香丸一般呈颗粒状。

  到了元代,根据民间杂录,清晰记载了线香的出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也记载了线香详尽的配方和制法。明代燃烧线香的工具也开始完善化、制式化,人们使用线香专门的香炉,线香的使用也成为文人的象征,很多明人画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画面。

  基本上使用的工具是制度化的炉、瓶、盒,是三件一组的香具,使用不同的材质来搭配,造型都很轻巧。很多人选择古铜炉搭配剔红漆盒,搭配古瓷小瓶,台北“故宫”所藏唐寅的《琴士图》、杜瑾的《玩古图》里面的搭配也是不同材质的。

  明嘉靖年间开始有成套的五供出现,一般用来祭祀,包括香炉一件、烛台一对和花瓶一对,但是这并非民间日常使用器物。

  文人一般清早就起来焚香,制造清心的效果。书斋里的席面上,有茶席也有香席,两件事基本一起做,算是文人雅事的必需品。

  香筒也是明代发明的,是一种点直燃线香的工具,外面雕花,上有平盖,底部有香座,通常在筒内点香,然后香烟就从镂空的花纹中飘散出来了。传世中有很多竹、玉香筒。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人玩宣德炉,这是不是也是线香诞生后的产物?

  刘静敏:我正好有机会接触过大批的宣德炉,早年台湾有位杨柄桢先生,收藏了大批宣德炉,当时为了策办展览而进行分类、整理,有各种颜色的,记得最喜欢一个冲耳炉,铜红色非常好看,上面还有款,写“乐琴书而忘忧”。还有个带座的冲耳方炉也特别喜欢,皮壳非常亮。这些炉不能光存放,一定要拿出来玩,要把玩,要加热,颜色才越来越好。

  当年因为宣德立朝年间,从暹罗进口了大批铜,于是就使用铜制作宗庙礼器,普遍是仿造宋的名窑造型,古朴典雅。为皇室制造宗庙铜器的吴邦佐制造了许多铜炉出售,造型稳重,颜色艳丽,很多是传世佳作,当时就已经很昂贵,与他同时制造的还有高氏、且闲主人等。之后,明、清两代出现了很多铸造名家,如周文甫、甘文堂,包括施姓者所造炉。

  铜炉使用方法比较方便,其实不光是燃烧线香,还可以燃烧数量较多的香品,比如晚明开始流行直接焚烧沉香木块,取小指大小的木块,直接点燃,然后插在炉内的砂中,一直到现在,道教还有一些流派也这么点香。还有前些年台湾流行过的“火山爆发”也来源于此,这时候,铜炉的好处来了,不会因为高温炸裂。

  铜炉之外,明代还有各种材料的香炉,包括珐琅器、玉器、银器和锡器,包括寿山石等。

  三联生活周刊:沉香的玩法是不是有很多种?我看有人玩沉香手串,有人拿沉香雕刻。

  刘静敏:身边有些朋友是玩沉香雕刻。既可以闻,又可以观形,研究其雕刻诞生年代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玩法,但是有几个条件:原材料好,雕工也优秀,年代又足,否则仅为“玩木头”就毫无意思。

  主笔 王恺 摄影 蔡小川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