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徽派竹刻传承发展的重要工艺师,洪建华做了许多工作,其中之一便是在2014年成功将徽州竹雕(与竹刻同义)申报为国家非遗保护项目。洪建华从事竹艺雕刻二十多年了,而与竹刻结缘则是在三友书店看到王世襄编著的《竹刻》,买下后爱不释手,每天都照书上讲的去持刀操作,越刻越上劲。“一天不摸竹子手痒,真可谓竹不离手,刀不离身。”
2006年,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洪建华的《竹林七贤》笔筒。但更让洪建华受鼓舞的则是王世襄对他的勉励,当时九十多岁高龄的王世襄得知《竹刻》深深地影响了一个年轻的艺术生命时,他当面赠予了洪建华“艺无止境”四字,多年来洪建华以此为激励,攀登了一个个艺术高峰。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谈现状
纯手工雕刻利润下降
技师迫于压力难以潜心创作
收藏周刊:请您评价一下徽派竹刻的创作现状。
洪建华:徽派竹刻创作就目前来看,纯手工制作较少,借助工程设计和机器雕刻的较多;全新创作的较少,模仿古人作品的较多;市场上鱼目混珠,很多电脑雕刻产品打着手工艺品的旗号充斥着市场。
收藏周刊:随着机械化的发展,手工竹刻逐渐没落,徽派竹刻的传承发展面临哪些问题?相关部门有哪些措施对这一工艺进行保护?
洪建华:机械化的发展对手工竹刻的冲击较大,关键是纯手工雕刻利润下降,很多雕刻技师难以为继,由于生活的压力,很难潜心创作。目前政府和相关单位对文化产业对非遗行业有一定的保护和扶持,例如每年对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都有资金补助,对文化企业也有资金补助和政策支持。但是由于传统手工雕刻难以形成很大规模,相反是工业化产业化企业容易形成规模争取到资金补助和政策支持,所以对传统竹刻工艺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谈前景
希望重现明清竹刻辉煌
技艺传承发展需要人才储备
收藏周刊:因为时代不同,与明清竹刻相比,现代竹刻有哪些不同?
洪建华:可以说现代竹刻是明清竹刻的传承和发展,如果非要说明两者的不同,那就是现代竹刻更符合现代审美,题材更新颖,作品更生动,更加富有立体感。
收藏周刊:明清时期有很多文人参与竹刻艺术的制作,现在文人对竹刻艺术的参与体现在哪些方面?
洪建华:由于现在交流方便,有更多的文人参与竹刻制作,主要表现在文人墨客从题材和设计上给予我们竹刻艺人直接的熏陶和灵感。
收藏周刊:您作为徽派竹刻传承发展的亲历者,能否谈谈您对这个行业的期望?
洪建华:我对竹刻这个职业饱含深情,也希望能够重现明清竹刻的辉煌。在我看来,真正的艺术品是有生命气息的,每一件竹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质,需要从业者有艺术的天分和执着的追求。从事竹刻是个寂寞的事业,一件完美的作品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磨成,要倾注雕刻者的心血,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耐心钻研于其中,家长们也大多目光短浅。他们只重眼前,贪图现实的利益,这就必然从根本上阻碍了竹雕艺术的长久发展。所以,作为一项高雅的艺术,它的传承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必须要有人才的培养意识,有打造艺术精品的意识,而这在目前至少是不乐观的。
简介
洪建华 1971年生,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