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抱九子的“送子观音”、威严神圣的“天地君亲师”、惟妙惟肖的“大宋文官头像”……张金胜家一字排开的博古架上,布满了流光溢彩的木雕杰作。
一件清代观音木雕像,以圆雕技法雕琢而成,整体线条质朴大方,局部细节不失细腻,就连衣纹的一皱一折,也清晰地表现出来,极为生动传神。历经几百年仍然保存完好,雕像包浆厚重滋润,令人爱不释手。
收藏只因有缘
收藏界讲究另辟蹊径,独门独路,张金胜热衷的木雕佛像看起来就很冷门,市场价远远没有达到它本身应有的价值。他从1996年开始收藏用木头做成的佛雕造像,如今已是我省木雕佛像收藏的专家。如来佛憨态可掬,财神爷招财送宝,观世音送子多福……面对一尊尊佛雕宝贝,张金胜都能道出其中的点点滴滴。
谈及当初走上收藏的道路,张金胜说这完全源于少年时期的兴趣,和同学们一起收集邮票和其他有意思的小玩意。在收藏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最初接触木质雕像,就是在省收藏家协会的许若军先生指导下进行的,雕像那超凡脱俗的神采和气韵,令他如痴如醉。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10年间他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遍寻神品佳制。
随着藏品的日益丰富,他对佛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多学多看能开阔视野,通过与藏友的交流也让人增长见识”,张金胜总结道。虽然也有过“打眼”的经历,但实践中累积的经验让他手握一把应对赝品的“亮剑”。
这些得之不易的藏品,也成了他备加呵护的“宝贝”。面对当下古玩收藏中浮躁的心态,他说:“经济价值只能是一时的,但艺术价值却是永恒的。我搞收藏,一不求名二不求利,只为精神享受。有时候一个人面对藏品,一坐能坐半天,心里很舒坦。”
木雕佛像的价值谁人知
闲下来的时候,张金胜喜欢到各个小县城里转悠,看看能不能遇到中意的木雕佛像。木雕佛像产生于民间,成熟于民间,出身并非贵族,由各地民间艺人一手制成,每件绝不重样。
木雕佛像最早出现在汉代,与佛教传入我国的时代相同。国内藏家对木雕佛像不够重视,价格也一直上不去。拍卖会上,35厘米以下的小佛像,品相上乘者成交价不过3万元,1米以上佛像也很少超过30万元。与铜佛造像相比,木雕佛像在价格上可以说是受尽“委屈”。
国际收藏界对东方木雕艺术品却是厚爱无比。2006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尊金代彩绘木雕佛像创下74.4万美元成交价的纪录。
2008年,一尊具有800年历史的日本木雕佛像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1437.7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创日本艺术品拍卖价格的纪录。
“国外一流的博物馆,基本上都珍藏有精湛的木雕作品,有些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张金胜介绍到。相对于具有浇铸范本的金属造像来说,木雕以其特色各异的木料、匠心独具的造型、精工细作的流程、各类材质相嵌的技艺等,形成独特的风格。
与木雕佛像本身的艺术价值相比,它在拍场上的表现不算上佳。经常现身拍卖会的造像多是铜佛造像,且均价较高,木质的几乎见不到。学术界对木雕佛像的研究也相对有限。中国对于佛造像的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成熟。
泥塑造像也有与木雕造像相似的命运。泥质和木质的作品同样不易保存,时间久了很容易风化,在搬运过程中很容易破损,所以存世量都相当少。即使能保留到今天,百分之七八十都有残缺。完整的木质、泥质造像极为难得。
能在茫茫尘世间与精美木雕、泥塑相遇,张金胜时常感念命运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