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铜器 >> 铜器佛像 >> 青铜器锈蚀与作伪技术研究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铜器 >> 铜器佛像 >> 青铜器锈蚀与作伪技术研究

青铜器锈蚀与作伪技术研究

作者:佚名      铜器佛像编辑:admin     

  李静生

  中国青铜文化源自夏代晚期,1959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夏代宫殿遗址,出土了鼎、斝、爵、盉等最原始的青铜器。其后在长达1500余年时间的夏、商、周时期,古代工匠创作制造了许许多多各种用途、各种器形的青铜器,中国青铜文化得到了辉煌的发展。作为青铜文化载体的青铜器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大多数出自墓葬、遗址或者窖藏。不同的储藏条件、不同的储藏环境造就了青铜器表面不同结构、不同外观效果的锈蚀物。

  一、青铜器锈蚀分类与防治 

  (一)锈蚀的分类

  1.皮壳

  也称为贴骨锈,是青铜器在不同的存在环境中与周围的多种化学物质长期发生作用,在其表面生成的一层氧化膜,皮壳色泽温润,质感厚实,有枣皮红、绿漆古、黑漆古、黑绿、黄绿等多种皮壳(图一)。

图一,1 黑绿皮壳效果图一,1 黑绿皮壳效果 图一,2 黄绿皮壳效果图一,2 黄绿皮壳效果 图一,3 枣皮红皮壳效果图一,3 枣皮红皮壳效果

  2.薄锈

  薄锈指单层锈,多数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禄锈,比如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出土的青铜器表面锈蚀以绿色为主[1],也有一些青铜器表面的薄绿锈体中混杂有蓝锈、黑锈、土锈和红锈(图二)。薄锈多出于青铜器窖藏,窖藏出土的青铜器由于没有与土壤直接接触,属于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而青铜器在缺氧的弱的和中等浓度的非氧化性酸中都是相当稳定的[2]。这就是宝鸡眉县窖藏出土青铜器表面锈蚀薄,甚至在有些青铜器表面没有任何锈蚀,显示出青铜金属光泽的原因。

图二-战国提梁盉薄锈效果图二-战国提梁盉薄锈效果

  3.厚锈

  厚锈多出自北方地区,以河南安阳地区出土青铜器最为明显。厚锈层次多,锈色多样,在最底层的皮壳上面通常分布有红锈、浅绿锈、深绿锈、土锈等锈层,锈蚀的层次感非常明显,而且锈体坚硬(图三)。

图三 ,1 妇好偶方彝厚锈效果图三 ,1 妇好偶方彝厚锈效果 图三,2商代青铜卣厚锈的断面图三,2商代青铜卣厚锈的断面

  4.发锈

  发锈是从青铜器铜胎基体里产生的锈蚀,“发”即膨胀之意,这种由内向外形成腐蚀会把青铜器基体表层顶起来,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个个锈泡。

  (图四)。

图四 发锈图四 发锈

  (二)锈蚀的性质

  1.无害锈

  通常把化学性质稳定锈蚀称为无害锈,皮壳和一些质地坚硬的锈蚀,如黑色的氧化铜、红色的氧化亚铜、绿色或蓝色的碱式碳酸铜等均属于无害锈。绿色锈体在5倍放大镜下观看,绿锈晶莹剔透犹如翡翠,有透明的感觉。

  2.有害锈

  青铜器有害锈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氯化亚铜(CuCL)和碱式氯化铜[CuCL2  3Cu(OH)2],碱式氯化铜是青铜病粉状锈的主要成分[3]。粉状锈质地酥松,呈粉状浅白绿色(图五)。这种锈的危害性极大,可以把青铜器腐蚀成一堆铜锈,又被称之为青铜器的癌症。另一种有害锈就是发锈,这种锈由内向外发展,能把青铜器纹饰顶起来,而锈泡一旦脱落,就会在青铜器表面形成坑洞,这两种锈都会对青铜器基体和纹饰造成较大的伤害,严重破坏文物信息。因此,粉状锈与发锈是青铜器保护和锈蚀处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图五 粉状锈图五 粉状锈

  (三)锈蚀去除的原则和方法及防治

  对于无害锈,在不影响研究铭文、纹饰的情况下应尽量保留,这些青铜器表面无害的皮壳和红斑禄锈体现了文物的历史沧桑感和美感,而且化学性质稳定,不应该去除。

  对有害的发锈处理时,应先对青铜器进行干燥处理,然后涂抹青铜器封护剂进行渗透,使发锈部位与外界空气隔绝,同时还要把青铜器置于温湿度可控的环境中,使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对于粉状锈的处理,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剔除法和置换法两种。剔除法是用工具或机械把器物表面的粉状锈剔挖和清除干净,然后用树脂胶填补随色。置换法是用5﹪的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青铜器,把氯离子置换到溶液中,然后清洗封护。有关青铜器锈蚀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铜器在埋藏的环境中,无论是处于南方的潮湿饱水或是北方的干旱缺氧环境中,在底下几千年后出土的文物大都没有青铜病[4],粉状锈的产生出现青铜器出土以后。这是由于青铜器出土后原来封闭稳定的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处于更为复杂的大气中,加之保存条件欠缺,最终导致青铜病害粉状锈的产生。

  因此,预防青铜器粉状锈的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方法是给青铜器提供一个温湿度可控的环境,相对湿度要低于35﹪。也可以在青铜器表面涂上一层封护剂,使其与空气隔绝,切断腐蚀源,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二、青铜器作伪技术分析

  青铜器由于千奇百变的造型、华丽而精湛的纹饰以及古朴亮丽的锈色,自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从而引发青铜器造假和锈蚀作伪行为。建国前就有“北京造”、“苏州造”和“潍坊造”的仿制青铜器,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这类活动基本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艺术品收藏热的持续升温,仿制青铜器的生产活动又重新开始,形成了河南、安徽等数个青铜器仿制品生产制作区域。不同区域的青铜器外观锈蚀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青铜器仿制品的外观效果也是各有特色。研究这些地方青铜器仿制品外观锈蚀的处理技术,使更多的青铜器爱好者能清楚地鉴别青铜器的真伪。

  (一)皮壳化学方法作伪

  1.枣皮红的做法

  枣皮红是一种非常漂亮皮壳,制作时先将硼砂研磨成粉调为糊状,均匀地涂抹在青铜器表面,在旺火上烧烤至硼砂融化,自然冷却后即能获得枣皮红皮壳(图六)。

图六 枣皮红皮壳效果图六 枣皮红皮壳效果

  2.黑漆古的做法

  黑漆古乌黑光亮质感温润肥厚,可用过硫酸盐氧化法制取。配制氢氧化钠50g/L+过硫酸钾10g/L水溶液,加热至100ºC,将青铜器置入溶液内处理5-10分钟即可获得浓郁的黑色,擦蜡处理后,放置的时间越久皮壳越肥厚(图七)。

图七 黑漆古皮壳效果图七 黑漆古皮壳效果

  3.绿色皮壳的做法

  绿色皮壳是比较常见的青铜器皮壳,按硇砂1份,硫酸铜10份,食醋10份的比例配制溶液,将新作铜器置入溶液中浸泡30分钟后取出,经擦拭川蜡膏处理后,再置入溶液浸泡。交替进行浸泡和擦拭川蜡,直至获得满意的皮壳效果(图八)。

图八 绿皮壳效果图八 绿皮壳效果

  用化学方法做出的皮壳虽然在色感接近真品,但绝做不出真品色泽深浅不一自然过渡的效果。

  (二)青铜器表面锈蚀的做法

  1.电解锈的做法

  利用电解原理促使新作铜器表面生成锈蚀,在电解池内配制有一定浓度的泥浆液,加入碱性金属盐,把新铜器放置在阴极位置,在电流的作用下,就会在其表面逐渐形成锈蚀。这种锈蚀生成的速度较快,也有古朴之韵。不足之处在于这种锈蚀没有层次感,也没有色泽温润的皮壳(图九)。目前各地古玩市场上出售的大多是这类仿制品。

图九 电解锈效果图九 电解锈效果

  2.强酸腐蚀作锈

  将稀释的硝酸与铜末、硫酸铜调和在一起,涂抹在新铜器表面,置入潮湿且有一定温度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就会生出绿锈。

  3.窑式作锈方法

  建一个温度可控的窑室,下部结构类似东北地区的火炕,窑里装填拌入硫酸铜、工业盐、氢氧化铵、食醋等原料的木质锯末,然后把经过热处理的新作铜器埋入其中,温度控制在50℃左右,并且经常往窑内喷水保持较高湿度,约15天即可生出绿锈,且锈色自然、锈体牢固(图十)。

图十 窑式锈效果图十 窑式锈效果

  4.物理锈的作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作锈方法,在民国时期由艺人王德山首创的“点土喷锈”作锈方式。即用泡制的漆皮液体调制加入矿物颜料的多种色汤,分层次地用工具点拨喷涂到新作铜器的表面,不做锈的地方用稠泥浆遮盖起来,待喷过的色汤干透以后,将泥巴去除,即可获得层次感强的锈,而且锈色逼真,这种锈不足之处是用火烧即露原形。

  5.移植锈的作法

  移植锈是在做好皮壳的铜器上镶嵌从一些真铜器残片上“挖”下来的锈体,用胶类物质将其粘贴镶嵌到新铜器上,这种仿品上由于有真锈存在因而欺骗性较大,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其中的破绽。因为镶嵌的移植锈只能是局部,其余的锈蚀还是新做的。

  用以上方法做出的锈蚀有些可以在外观上接近真品,但是在5倍放大镜下观看,伪作的绿色锈体没有透明的感觉。

  青铜器作伪是一门综合技术,包括器形作伪、纹饰作伪、铭文作伪、皮壳、锈蚀作伪。要想完整地制作出一件形神俱佳的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一器形的器物在不同时期的纹饰以及铭文的字体均有区别。要想把器形、纹饰和铭文准确无误地组合在一起,需要对各个时期的青铜器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和了解。纵观当前国内各地古玩市场的青铜器仿品大多数为粗制乱造,制作出的青铜器仿品或是器形与纹饰不同属于一个时代,或是纹饰生硬不符合真器纹饰的排列趋势,或是纹饰缺少力度显得绵软无力而没有艺术性[5],这样的青铜器仿品即使锈蚀作伪再逼真也无济于事。因此,一件高品位的青铜器仿品是建立在器形、纹饰、铭文、皮壳、锈蚀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  杨秋颖,齐扬,赵林娟等。宝鸡眉县出土27件窖藏青铜器锈蚀特征及成分的分析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技.2007,19(4)。

  [2]  王宁,王春燕。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青铜器的埋藏环境与保存状况浅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3.

  [3]  钟家让。出土青铜器的锈蚀因素及其防护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4,27(1)。

  [4]  同[3]。

  [5]  李静生。河南青铜文化传承与发展方向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28(5)。

  文中插图来至《海外遗珍》《盘龙城青铜文化》馆藏文物及仿制品。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