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在中国像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这样的民办博物馆,已有535家在各级文物部门注册。据统计,中国现有注册博物馆已由10年前的2200多家发展到3589家,其中民间博物馆占到10%以上。加上尚未注册的私人博物馆及收藏室,中国民间博物馆的总数可达千家。
但是,中国民间博物馆一直难题缠身,如运转经费来源单一、缺乏资金、人才流动大等。如何让民间博物馆生存下去,并能活化起来?记者专访国内知名旅游学者、北京交通大学旅游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请他为民间博物馆支招。
王衍用认为,民办博物馆发挥着保存、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承担了一部分政府职责,国家应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用法律制度的形式保护和扶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民办博物馆应该与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
目前国有博物馆大多已免费开放,而民办博物馆免费则没有收入,不免费则没有观众,处境十分尴尬。很多民间博物馆面临着资金压力,其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门票收入,如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每年的运营成本高达4000万元,但其门票收入只有1000多万元,入不敷出。
对于这一难题, 王衍用直言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民办博物馆经营者的思维上,他说站在旅游学者的角度来看,国内大多数民办博物馆的办馆思维仍是“仓库思维”,主要还是收藏大量藏品,将其分门别类的陈列、展示,博物馆馆长扮演的其实是一个“仓库管理员”角色。
“他建议,如果不想博物馆仅仅是一个文化观赏的地方,而能成为一个文化休闲的空间,博物馆经营者必须转变思维,与现代旅游市场对接。”
“以关中民俗博物院为例,他们收集了8000多个拴马桩,为什么一定要摆成一个阵?为什么不能以拴马桩为主题来打造休闲场所,如将其布置在酒吧、餐厅等活化空间中,与现代时尚元素进行混搭?一定要将博物馆中的藏品进行故事化内容演绎,否则很难吸引游客主动走进。他们还收藏了很好的明清古民居,能不能不只是卖门票参观,而是将其进行有文化主题的场景化设置,从内部装修、所提供的饮食、音乐、服务人员的服饰到娱乐项目,都围绕一座古民居来进行设置,让游客到此就能感到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关中小院。”王衍用说。
“再如,博物馆收藏了一些佛像,但只是将其陈列出来,前面放一个小牌,介绍这是哪个时代的佛像,很少有人感兴趣。其实可以围绕这些佛像打造禅修会所,如有一个隋朝的佛像,那么可以围绕隋朝文化来设置一个茶室,恢复那个时代的茶道、音乐、服饰、饮食,游客来此,不仅能听专业人员讲解隋朝的佛教文化,也能体验当时的文化氛围。”王衍用认为,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参观、赏析,同样也需要深度的认知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