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永功
故宫[微博]“人打钟”
“这回故宫摊上大事了!”正在外地开会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匆匆赶回领着一帮记者查看文物受损情况。此前一天,4日上午11点10分,故宫西路开放区的翊坤宫,一游客徒手击碎正殿原状展室一窗户玻璃,致临窗陈设的一座文物钟表跌落受损。“受损文物名为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这回真变成人打钟了。”单霁翔对此很无奈。
故宫已经不是第一次“摊上事了”。因为处在万众瞩目的位置,不管发生什么,都可能变成大事。就拿这次来说,故宫损失的不仅是一块老旧的玻璃,还有价值连城的清代水法大钟。虽然故宫方面宽慰大家,以他们的修复技术,受损文物可以很快被复原。但资深文物专家认为,即便再高的技术,一旦损害形成,就很难恢复原样。
目前,游客损坏文物的原因还不清楚。但故宫这么重要的地方,基础设施竟然如此不堪一击,珍贵文物几乎“不设防”,让人捏一把汗。联想起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很容易把问题归咎于故宫管理的混乱。
管理者的责任固然不可完全推卸。但文保单位的管理,普遍面临保护和展出之间矛盾的平衡。文物具有教育普及功能,要让人们更容易接近。如果文物离开了原来的环境,都被放在密封的玻璃柜子里,游客只能隔着三米线遥望,也会觉得不过瘾;但如果完全没有防护,任由游客抚摸、拍照,很容易对文物造成永久性损害。这中间的平衡,需要依靠科学,小心拿捏。
在这方面,作为管理者的故宫首先要加强管理、升级设施;作为游客,也要对文物保持必要的敬畏,抱着触摸历史、学习知识的心态去看,不要“到此一游”,更不要动手动脚。
“偷掘”皇帝陵
需要做这种两难平衡的,还有考古发掘。近日,南京文物部门私自挖掘“陈文帝陵”的行为,遭到媒体和学者的强烈质疑。5月6日,南京市文广新局向社会通报:暂停对栖霞区狮子冲南朝墓考古发掘。
今年春节前,这次发掘就被当地作为“年度重大考古发现”,通报给南京媒体。学界普遍认为,被挖掘的陵墓很可能属于南朝某位皇帝,最可能的墓主,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同性恋皇帝陈文帝陈蒨。但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皇帝陵是不许挖的,而当地文物部门的开挖的理由是,只有挖开才能证明是哪个皇帝的陵墓。这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对古代陵墓的挖掘,一直存在保持原样和开发展出的争议。在经过一些惨痛的教训后,逐步确立了“不主动挖掘”“帝陵不挖”等基本原则。但实际上,一些地方为了增加旅游资源,或者单纯为了满足好奇心,挖坟掘墓的冲动总是跃跃欲试,打擦边球的短视行为屡见不鲜。
对待不可再生的文物,还是保守一些好,不要对今人的保护能力和科技水平太过自信,多留些东西给后代吧。
重写中国历史
在66岁这一年,学者易中天宣布了一项宏大的个人计划:要用五到六年时间,以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5月16日,该书第一卷《祖先》、第二卷《国家》将在北京首发。谈及自己重写“中华史”的初衷,易中天说,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找到中华文明在世界中的位置。
确如易中天所言,看待历史的角度和方位不同,甚至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一个真正的史家,都有自己秉持的历史观。如果抱着“同情之理解”,历史会变得温情很多;如果换一种视角,则历史又变成了成王败寇的帝王家史。学者治史,如果角度站得太近,就可能不够客观;但作为中国人,又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做一个超脱的旁观者。取何种角度和方位,反应写史者的史才和史识。
对于某些学者“六经注我”、借古喻今的写史路子,易中天是不以为然的,还因此跟人打过笔墨官司。这可能也是他决心“跨界”写史的原因之一。他说自己写史的原则是,老老实实先把历史是怎么回事先描述出来,有多少是多少,不能以论代史。但既然要改变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就难免有不一样的认识。仅从他透露出的观点看,“中华民族是3700年历史,5000年文明不能再讲”,这样的结论,必定是要引起“争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