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方晖
1993年11月,安徽歙县出土了一批金器,主要有金霞帔坠、金钗、金簪、佛像金箔、金步摇、金钱等,后移交给歙县博物馆收藏。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批出土金器制作精细,纹饰精美,工艺精湛,现择其部分介绍如下:
明飞雀祥云纹金霞帔坠子(图1),长15.2、宽6.2、高2厘米,重82克。悬胆形,上装金钩,镂空,两面雕飞雀祥云,展翅欲飞状,尾长垂飘逸。折边,包压另一边,周边有席纹,金光灿灿,金钩内侧刻有铭文“内官监造足色金计贰两重,钓圈全”14字。霞帔为我国古代妇女的帔服,出现在南北朝,隋唐时盛行,宋代将它列入礼服,明代继承发展。因其美如彩霞,故名霞帔。霞帔亦称“霞披”、“霞帛”,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各绣禽七,随品使用。一品二品,褙子用云霞翟纹;三品四品,褙子用云霞孔雀纹;五品,褙子用云霞鸳鸯纹;六品七品,褙子用云霞练鹊纹;八品九品,褙子绣折枝团花。用时绕过脖子,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是为霞帔坠子。《明史·舆服志》载:明代一品至五品命妇的霞帔上缀金帔坠,六品七品缀镀金帔坠。该霞帔坠子,制作精细,工艺精湛,充分显示出明代工匠高超娴熟的技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是研究明代等级制度与服饰制度的实物例证。
明金凤钗(图2、图3),长21.4、宽6厘米,重90克。一对,凤用细金丝绕成,昂首翘尾,翼上展,爪处飞云上,发钗从云中伸出,构思巧妙。钗扁,色黄中带黑,无铭文。造型精巧别致,栩栩如生,反映了明代妇女对美的追求和明代金银制品精湛的工艺水平。
图4 金簪明金簪,共5枚3式(图4)。
图5 金簪ⅠⅠ式1枚,长9.1厘米,重6克(图5)。簪成圆钉状,实心,簪帽呈梅花状。
图6 金簪Ⅱ式Ⅱ式2枚,长13厘米,重21克(图6)。簪成圆钉状,实心,簪帽呈旋涡状,上刻有铭文“内官监造九成五色金壹对,壹两重”14字,是研究明代宫廷金银器制造工艺的重要实物。
图7 金簪Ⅲ式Ⅲ式2枚(图7),一枚长11.4厘米,重15克。簪成圆钉状,上刻有铭文:“永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承奉司造八成色金簪一支,四钱重。”此金簪刻有确切纪年、成色和重量文字,因而显得十分珍贵,反映了明代金银制品的精湛工艺,永乐七年为1409年。另一枚长11.6厘米,重17克,其上也有文字,然字迹不清。
图8 金钱佛像金箔(图8),匣长4.9、宽3.4厘米。包括金像箔、金柜、金包袱、匣。金像箔置于柜中,金柜置匣边柜上,金包袱为包匣之用。佛像为观世音菩萨全身坐像,造型逼真,是用压模印成。可惜由于清理泥沙摩擦,导致箔片翻卷,影像模糊。金箔是用黄金锤成的薄片。它经化涤、锤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后而呈现色泽金黄、光亮柔软、轻如鸿毛、薄如蝉翼的效果,它是富贵华丽的象征。金箔最早出现是在两汉时期,汉乐府中有“步步香飞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的诗句,可以想见当时有金箔做在鞋子上,受女士喜爱的情形。金箔的用途十分广泛,涉及到佛教、古典园林、高级建筑、医药保健以及文化事业等各个领域。金箔还见于墓葬的陪葬品中。如南京幕府山大墓发掘时出土了小金叶残片,江苏的丹阳胡桥大墓中出土各种步摇饰件,其上有金箔或银箔用于贴饰的。
图9 金箔 图10 金步摇金步摇(图9),长13.7厘米。包括有金钗、金珠、小金花、钟形小金片、水晶珠、黑玉珠、红玛瑙、金丝等。金步摇即金制步摇,古代妇女常见发饰,步摇与簪、钗一样也是插在发髻的饰物,它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发髻高绾,钗较之于簪的优点则体现了出来。钗首因露于外,富有装饰作用,是发钗的精华部分。步摇的基座通常为钗,钗首饰有活动的花枝、珠串,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因制作工艺精细、材料贵重,多见于高贵女子妆奁,普通女子少用。步摇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据《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东汉郑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之步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又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载:“殷后服盘龙步摇,梳流苏,珠翠三服,服龙盘步摇,若侍,去梳苏,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可见,步摇是殷代、周代王后礼服的必要配饰。步摇通常有汉式步摇与唐式步摇两种,也有两种相结合的,在汉朝时常作为树枝状,长长蔓伸,上悬片片金叶,其间缀以镂空梅菊、珠玉。唐代盛行的则是以金玉制成鸟雀形,在鸟雀口中垂下珠串,一走动珠串便随之晃动摇颤,婀娜多姿。此件金步摇是汉式步摇,只可惜已残损,枝上的金叶、珠玉等已脱落,而不能尽显现其原本晶莹辉煌的风姿了。“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由于材质贵重、制作精美,使用步摇者多为身份高贵的女子,万种情思、千般风情都在这鬓间发上轻摇慢晃,摇曳生姿,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金银器从其开始出现,即主要是社会上层,特别是宫廷和皇族享用的高档物品,是其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同时,又作为一种特殊工艺,金银器的雕饰与加工,既与上流时尚审美意趣密切相关,也是皇家和贵族需求的反映。同时,由于上流时尚的引导和渗透,及金银器固有的精美,使其在民间也深受喜爱和珍藏。其生动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体现了能工巧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明代是金银器空前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因为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只允许宫廷皇室、亲王贵族大量使用金银器,并专门设立银作局监管。集中全国各地能工巧匠,“更番赴京输作”,使手工艺特别是金银制作出现繁荣发达的局面。许多制金工艺高手,融合南北技艺,制造出精美绝伦、华彩耀眼的金银艺术佳品。而各地亲王和异姓王公贵族所用金银器,也多出自“输作”制度下宫廷制作。歙县出土的这批金器在制作工艺上尽显华美,采用了锤打、焊接、雕镂、錾刻、掐丝、盘丝、累丝等技法,从装饰风格上看,这批金器体现出宫廷金银艺术所特有的富丽华贵,在吸收融合其他艺术的基础上,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尤其体现在凤纹设计上,如金凤钗就采用了云凤纹。到了明代,凤纹装饰已成一种特定的形式,这时期的凤纹,采用锦鸡的头、鹦鹉的嘴、鸳鸯的身子、仙鹤的腿、大鹏的翅膀、孔雀的尾。并根据凤的姿态,分为坐凤、立凤、飞凤、卧凤、团凤几种,同时和与之相配纹饰相结合,又可分为云凤纹—凤在云中飞,草凤纹—凤身、凤翅、凤尾呈卷草形,花凤纹—凤隐于花中或作花形等。其凤纹表现手法多、想象力丰富、形式感强、洋溢着勃勃生机。明代工匠在看似简单的器物上,设计出最祥和、最完美的凤形图案。俗话说“龙在头上变,凤在尾上飞”,凤尾比其他部位更丰富、更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这批金器中有一只金簪上清晰刻有铭文“永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承奉司造八成色金簪一支,四钱重”,因此可初步推断为明代初期。同时,在这批金器中的金帔坠、金凤钗上都明确刻有“内宫监造”字样,说明为官宦人家之物品。另外,这批金器都为女性饰品,进而可断定此墓葬为明初贵族妇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