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 刘明科
豆是古代一种盛食器,类似于现在的高足盘,新石器早期的宝鸡关桃园遗址中出土的红褐陶高足杯就是其最早的祖型,发展到商代出现了青铜豆。随着青铜礼乐文化的发展,豆逐渐演变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器之一,古人有“无豆不成礼”之说,可见其在礼器之中的重要地位。
这件青铜豆因器主叫琱(读音为“dio”)生,因此被称作“琱生豆”。它不仅被文物考古界当作西周中晚期豆的标准器型,而且因器主琱生身份之显要更为学界所关注。相传早年出土于陕西的两件琱生簋和2006年11月在陕西扶风五郡西村发现的两件五年琱生尊,与这件琱生豆应属同一家族之器。琱生簋、琱生尊铭文记述的是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阶段,这个事件就是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狱讼中,为了赢得官司,求得同宗召伯虎的庇护,并得以胜诉的事。涉及的人物有琱生、召伯虎、召姜、妇氏等,他们之间的关联脉络表明,琱生、召伯虎同为姬姓召氏宗族,都是周王朝地位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据郭沫若考证,琱生为周宣王时的太宰。在西周时,太宰是王室宫廷事务的总管,通常执掌中央大权,因其亲近周王,可以说是当时权力的顶点。然而,这件与周王室关系极为密切的琱生豆,却是1978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西高泉村一座春秋秦人的墓葬中,这就给学术研究留下了一个悬念并披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
琱生豆盘较浅,壁有一周圆涡纹突起,旁饰云气纹,粗柄、束腰,饰鱼鳞纹,上下各有四个对称的镂孔,通高19.6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4.3厘米,盘深4.6厘米。盘内有铭两行10字:“琱生乍尊(音)豆,用享于宗室”。与琱生豆共出的还有青铜壶、青铜钟、青铜戈、青铜剑、车马器等22件铜器与33件仿铜陶礼器。琱生豆是非常明确和典型的周人器物,还有青铜壶的造型和口沿上的三角形夔纹,颈部上的两组相背回首的凤鸟纹,腹部上的重环纹饰都是比较典型的周器风格,与1976年陕西扶风庄窖藏出土的三年兴壶极酷似,显然是周人之器物。除此之外,共出的其他器物,如仿铜陶礼器鼎、簋、豆、盘、匜以及等腰三角形青铜戈和剑等,都是典型的秦人器物。
秦人的墓葬中为什么会埋藏周王朝显赫人物琱生之器与壶,一直备受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应当是西周晚期由于戎人入侵,周王室重器可能落入戎人之手所致。其实未必。在西周末年,因周幽王宠爱褒姒而荒淫无度,引起众怒,加之幽王又废了太子申,促成了西戎和申侯的联合,最终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这时诸侯叛之,惟有秦襄公不但“将兵救周战甚有功”,而且还护送周平王“东徙雒邑”(洛阳)以避犬戎之难。这个行动极大地感动了周平王,为了表彰秦襄公的功绩,便封襄公为诸侯,并把岐以西之地赐给了秦国。西高泉村属于“岐以西之地”,后来秦宪公又在附近建立了平阳都邑。考古发现表明,这一带发掘的秦墓时代都在春秋早期,而且多属秦贵族。这座墓随葬器物中的车马器与兵器,足以证明这是秦人的一个地位比较显赫的武将。这个武将可能就是跟随秦襄公护送周王室“东徙雒邑”的有功之臣,为了表彰其功绩,身为周王室太宰官位的琱生家族,便将这件豆与壶赠送给了这位功臣。其死后,便将周王室的赠送之物随葬。因此,西高泉村的这座秦墓,也就成了研究周秦关系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