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孜江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件金菊花碗,该碗直径有7.2 厘米,高5厘米,重约108克,为1963年成都市博物馆移交,移交时保持出土时的破瘪模样,时代定为宋代物品(见图1)。一直以来,该金碗保持出土时的状况,没有进行修复,更别说向世人展示。2009年5月,四川博物院新馆建成开放后,为满足陈列展览的需要,提升展品的档次与水平,对馆藏部分文物进行了一次整理和修复,此金碗为其中之一。具体修复是委托故宫博物院进行的,由该院科技部金石科的王有亮研究员负责实施。
图1 金菊花碗修复前本着遵循保护为主,修旧如旧,最少干预、不改变原状,全面保存和延续其真实历史信息与价值的原则,故宫博物院特拟定了保护修复方案,对金碗的现状进行了仔细研究观察,包括现状评估、病害分析等,根据检测分析,认为该金碗主要是受压变形所致。
在具体修复操作中,按照清洗、整形、对接、清地、做旧、封护的技术路线和操作步骤进行。
经过系统地整形保护修复,该金碗基本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其精湛的制作工艺、高贵典雅的艺术效果完美地展现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以满足陈列展出的需要(见图2、图3)。
图2 金碗修复后 图3 金碗修复后修复后的金碗为24瓣仰面菊花形,碗心錾刻成菊花的花蕊,整个碗的造型似一朵盛开的菊花,极其精致典雅。
菊花这类花卉造型的碗是宋代金银器中的典型器物之一,多为出土发现,如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四川德阳宋代窖藏、重庆涂山及邵武故城等地。由于此碗来源清楚,且本院馆藏和省内的彭州市博物馆藏有相似的出土物件,造型纹饰为典型的宋代器物,因此,时代为宋代之物是准确的,应该没有异议。
金碗碗壁由24朵花瓣合围组成,下接喇叭形圈足,足部也呈24瓣菊花状,碗底錾刻成纵横凹线分割的凸点状花蕊,花蕊四周饰24小花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菊花,质地为金,故定名为金菊花碗。
此次修复,在碗的圈足外侧,新发现有纵向錾刻的铭文:“秦郡”二字,(见图4)此铭文以前因碗扁瘪藏在圈足内没有被发现,这次修复后显露出来,为我们揭开该金碗的身世来历提供了一丝信息。
图4 金碗局部(圈足上的字体)宋代,人们崇尚奢侈,爱慕虚荣,死要面子。根据记载,宋人就是家境贫寒没吃没穿的,但出门头上还要戴着金钗,手上套着银镯,用的餐具也要求精美,不是金的也是银的,在这些金银器上还多錾刻铭文,以示“富有”。这些铭文内容多种多样,有刻物件拥有者的名款,或制造商、制造地域名的,也有刻工匠名,或所在地名,以及年号、金银成色多少、重量,器物名称、记事等等。这些铭文大多錾刻在器物的底部、圈足等部位,也有刻在口沿等部位。
此金菊花碗上的“秦郡”二字,其含义有两种可能,一是地名,金碗拥有者所在的地名或金碗制作地的地方。秦代征服六国后,废除封邑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书·地理志》在各郡国下注称“秦置”、“秦郡”或“故秦某郡”,说明“秦郡”是一个地域范围;但该金碗不论是纹饰造型,还是制作工艺,当然都不可能出自秦代。而宋时实行的是府县制,因而,“秦郡”地名一说最有可能是来源于古地名的旧称,或制作地的名称;如是否指的是江苏的六合县北?因为此地在南朝宋置“秦郡”,这也是一个地域上的划分,且六合县紧邻南京,现为南京的一个区;南京为六朝古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如此精美的菊花金碗出自该地区制造,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二是人名或作坊名。这也有两种可能,一个是金碗的主人,把自己的名字或雅号錾刻在自己的物品上,古来有之,宋人更盛。能使用或收藏金碗的人,非显即贵,应不是一般的人家,家境应比较富裕,而此种造型的碗,多为炫耀显摆,没有实际的使用功能。然“秦郡”二字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人的人名。另一个有可能是金碗的制作者,即工匠的名字或商号名;古时工匠有把自己的名字或商号名錾刻在自己制作的物品上,但同样的原因,以人名标注在碗底内的可能性不大。
综上所述,金碗上錾刻的“秦郡”二字的含义,最有可能的是古地名或地域名的可能性最大。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局编。天府藏珍——四川馆藏精品集[M]。四川:四川科技出版社,2009(8)。
[2] 魏振华主编。金银器收藏入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
[3] 方东、胡湘燕.中国古代金银器收藏鉴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4] 成都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馆编。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M]。北京:科学出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