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方罍器身。这件青铜器通高84.8厘米,其中器身高63.6厘米,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器四隅及四面中线均设宽厚扉棱,腹部正面下部置一兽首鋬。颈饰鸟纹,肩饰龙纹,窄面设兽首衔环耳,宽面置突起之兽首。腹部纹饰分两段,上为鸟纹间饰小兽面纹,下段为带双角之大兽面纹,圈足饰鸟纹。主体纹饰均以云雷纹衬底。颈内部铸铭文“皿作父己尊彝”六字。
皿方罍器盖▲皿方罍器盖。罍盖呈庑殿顶形,这件器物颜色漆黑发亮,表面以云纹为地,内铸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四角和四面中间共饰八条粗大扉棱,扉棱中装饰有倒置的兽面纹,并间以夔龙纹。
记者20日获悉,此前备受关注的“方罍之王”——皿天全方罍(音同“雷”)即将回归故里,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皿天全方罍器盖合璧。文物界一直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这件皿方罍与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皿天全罍盖”是同一件文物,皿方罍为器身,而皿天全罍盖为器盖。
记者20日获悉,此前备受关注的“方罍之王”——皿天全方罍(音同“雷”)即将回归故里,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皿天全方罍器盖合璧。文物界一直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这件皿方罍与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皿天全罍盖”是同一件文物,皿方罍为器身,而皿天全罍盖为器盖。
佳士得原定1000万美元起拍
皿方罍此次现身,原本是计划于当地时间3月20日上午在佳士得纽约洛克菲勒中心进行拍卖,起拍价为1000万美元。此前,皿方罍曾于2001年拍卖并以924.6万美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中国高古青铜器国际拍卖市场的最高纪录,该纪录至今仍未被突破。
佳士得方面即将拍卖皿方罍的消息一经发布,便立即在华人文物界引发关注。2月21日,新加坡籍华人收藏家曹兴诚发起倡议:“我建议由湖南博物馆以预估底价的一千万美金去拍回来,其他华人藏家一律不出手,不让人来炒作价格。”
3月15日,有媒体披露消息称,湖南省博物馆致函佳士得,欲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协议购买皿方罍,使得这件国宝级文物的命运再次受到各方重视。两天后,包括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在内的一行人马低调前往纽约,就此事与佳士得方面进行沟通,并最终洽购成功。
“方罍之王”即将回国的消息发布后,佳士得官方网站已将其从拍卖目录里删除。据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透露,目前交易双方还在就文物回归的付款、保险、运输等细节继续商议,如不出意外,皿方罍将在几个月之后正式回到祖国。
多方支持助力洽购成功
几经辗转流离的皿方罍通过洽购归国,这个看似出人意料的结果,在陈建明看来并非偶然。据他介绍,早在2月下旬得知佳士得要拍卖皿方罍,湖南省博物馆就开始考虑洽购事宜,并且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至于洽购有几分把握,陈建明当时的态度是:“如果觉得能谈,肯定是怀抱希望的,但希望不等于说一定要怎样。”
让他高兴的是,这次洽购得到了来自各方的支持。湖南省博物馆方面向佳士得提出的2000万美元洽购价,对于一家省级博物馆来说几乎是“天价”,这笔资金是由多方支持才筹措出来的。洽购期间,很多华人收藏家、文物爱好者以及企业代表人都从国内赶到纽约,积极地为洽购提供帮助。“这实际上体现了各方对人类文物最终归宿的一种认同。”陈建明说。
器盖分离是为特例
值得注意的是,皿方罍此次得以回归,并不是通过参与竞拍,而是采取了私下洽购的方式。但是,作为此次洽购一方的湖南省博物馆并未透露成交的价格。在国际拍卖市场,正式拍卖之前的私下洽购行为是一种正常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是否有可能让更多的海外文物得以回到故乡?
陈建明认为,在符合文物正常流失海外等限定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洽谈的方式、用对等的价值交换让文物回流,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式。但他随即指出,文物回流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文物流出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途径解决所有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则认为,此次洽购成功只是一个特例。他分析说,皿方罍的器身和器盖相分离,令大家产生了希望其合璧的强烈愿望,但这种特殊的背景不是每件流失海外的文物都具备的。他同时指出,如果不顾文物流失海外的方式,盲目进行洽购,反而有可能抬高文物的市场价格,使其回归变得更加困难。
罍是古时的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青铜罍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较为短暂,方罍更是稀少。此次即将回国的皿方罍,是我国商周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享有“方罍之王”的美誉。
悬念
一盖一身
能否完美合璧?
皿方罍即将回归,但这背后仍然藏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谜团:毕竟在92年的历史流变中,现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器盖和流失海外的器身从未有机会合为一体,这两样文物究竟是不是属于同一文物,学界目前对此仍未有定论。
围绕此次皿方罍洽购的前前后后,就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这件皿方罍器身与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器盖在造型、纹饰、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可是唯独上面的铭文略有差别。据了解,器盖刻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而器身则刻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比器盖少了“天全”二字。
上世纪90年代,高至喜、熊传薪和陈建明赴日本进行调查时曾下过判断:从器身和器盖的造型、纹饰、艺术风格、铭文等方面来判断,二者应该是同一件文物;如果不是,那么至少也是同属于皿氏家族、同一时期的文物。
高至喜在2001年则曾发表文章指出,皿方罍器身与器盖的扉棱、纹饰风格等都相符,但“器身内壁铭文只有六字,惟缺少‘天全’二字,但在皿字下留有空白,不知何故缺铸二字。”对于铭文为何有区别,高至喜并未作进一步分析。
对于这一存疑之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认为器盖铭文为两行八字,器身铭文为三行六字,这是由于后者位于口缘内领壁上,空间没有器盖内那么宽绰,故而省去了表示名字的“天全”二字,并且“尊彝”二字在器身口缘内领壁上横置排开。他还进一步分析称,“皿”是表示姓氏,“天全”是名字,器盖上“皿天全”有氏有名,器身“皿”仅有姓氏,都符合先秦惯例,由此断定器盖、器身应属于同一文物。
对于这个最后悬念,只待数月后皿方罍回到国内,一切答案便可揭晓。
传奇
“方罍之王”器盖离散92年历史成谜
皿方罍即将回归,但其辗转流离的身世至今仍然是个谜。按照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观点,这件青铜器是1922年在湖南出土的。来自佳士得方面的资料显示,有关皿方罍的著录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这件文物曾辗转流经卢芹斋、姚昌复、包尔禄等多位二十世纪初重要古董商及藏家之手。但为什么器身和器盖会被分开,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波折,却有着多个版本的说法。
著名青铜器专家、湖南省博物馆前馆长熊传薪介绍,比较可靠的情况是,1989年著名文物专家马承源在拜访日本青铜器收藏家新田栋一时,偶然发现了皿方罍的踪迹,而新田栋一也是自此才得知,收藏了多年的皿方罍器身居然还有个器盖。
为了一睹皿方罍器盖的芳容,新田栋一曾特意拜访过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三代馆长高志喜、熊传薪和陈建明也曾在新田栋一的邀请下,于1993年前往日本并亲眼看到皿方罍的器身。不料,新田栋一晚年遭遇变故,皿方罍此后又辗转出现在美国的拍卖会上。
2001年3月20日,皿方罍器身出现在美国纽约佳士得的春季拍卖会上。当时,上海博物馆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参与了那次拍卖,并联合筹集一笔巨款,想要拍下这件宝贝。令中方没有想到的是,拍卖现场,一位法国买家以924.6万美元的高价拍走了皿方罍,这一价格比中方当时的预算高出近四成,并且刷新了中国高古青铜器在国际拍卖市场的纪录。本报记者 杨丽娟
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