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起源于先秦时期,直到明清时期玻璃镜传入后才被取代。在约4000年历史长河中,铜镜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昨日,三峡博物馆举办馆藏铜镜展,展出该馆收藏的170余面铜镜,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据介绍,这些铜镜只是三峡博物馆馆藏的一部分,实际上馆藏总数超过700件。此次铜镜展将持续到10月8日,市民可免费参观。
西汉 星星围着太阳
反映:古人眼中的天文星象
星云纹镜多出现在西汉时期,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于四川简阳的铜镜背面有这样一幅画:中间一个太阳,周围一圈星星,反映出古人眼中的天文星象。此外,汉代铜镜上有不少反映相思之情的铭文,如“见日之光,长毋相忘”,羽化登仙、长生不老之类的铭文也很常见,体现了当时社会“视死如生”思想。
隋唐 葡萄纹多起来
反映:当时社会大量种葡萄
隋唐铜镜出现了菱花状和向日葵状,纹饰丰富,植物、动物多起来,或多或少与当时经济发达、思维开放有关。纹饰中出现最多的是瑞兽葡萄纹,表明当时社会大量种植葡萄。
宋代 铭文强调真品
反映:铸镜业发达冒牌货多
宋代铜镜纹饰很多以故事为主,如许由巢父镜、达摩渡海镜等,纹饰更加世俗化,与当时铜镜普及、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有关。
此外,铜在古代是一种重要资源,最初铜镜都是由官营手工作坊制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人铸镜逐渐多了起来。浙江湖州是宋至明清时期的铸镜中心,镜背面有铸家地点、名号,有的还有价格,如宋代湖州镜中就有湖州石念二叔、湖州石家八叔、湖城薛惠公等多家字号。
繁荣的铸镜业导致激烈竞争,冒牌货应运而生,所以有的湖州镜铭文还会特别注明,自己才是真品。
链接
现场体验透光镜
镜背纹饰可投影上墙
市民还可现场体验透光镜的奥妙。透光镜是指镜面对着阳光时,可将镜背纹饰映射到白色物体上的铜镜,欧洲和日本学者称之为魔镜。
古镜铸造后需研磨才能使用,当镜面研磨到一定程度时,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镜面与镜背的曲率差异,从而产生透光效果。上海、河南等地均发现多面古代透光镜。记者 刘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