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孟侯
我有多尊佛像,水晶的、黄杨木的、琉璃的、黑陶的、石头的……铜的佛像有三尊。
第一尊是我十多年前在老城隍庙的地摊上看到的(图中),它和一堆很脏的杂物堆在一起。我心想,虽然清代的铜佛存世量比较多,虽然它是一个残件(只有前面半个脸形,像的后背部分缺失),但也不能这样糟践呀。我问摊主你开价是多少。摊主说50元请走吧。
我把这半尊佛像拿到鉴赏家朱文虎家里,文虎先生说:这是一尊弥勒佛,也就是汉族人喜欢供奉的布袋和尚,既矮又胖,袒胸露腹,笑口常开。我猜想这尊佛像是一半一半造的,然后两半相接,成为一尊完整的。这样的铸造有个缺点,遭遇碰撞的话,容易在结合部脱落,使之成为残件。
我问:这尊佛像是什么朝代的?
他回答:开门的,清中期。建议你去配一个红木的底座,把它镶嵌进去,这样佛就能坐稳了,从正面看过去,一点看不出它只有半尊。
我的第二尊佛像(图左)是我2013年夏天到天津沈阳道的古玩市场请回来的。当时我让摆摊的开个价。摊主说250元。
我把这尊黄铜薄胎的佛像拿在手里窃喜,看来我要捡漏了。这可是清代晚期的度母像(按密宗,度母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坐在莲花座上,右手臂放于膝上,左手捧一宝物,开相十分端庄,秀骨清雅,神态恬静。我猜想,曾经拥有这尊小型佛像的人一定常常把它带在身边,以图菩萨保佑,所以它才会有如此浓厚的包浆。
我悄悄察看度母佛像的底部,它被铜皮封住了,封口也是那个朝代所用的特殊的剁底法。我轻轻摇一摇佛像,发现它的内里有响声,有动静。很多佛家信徒会在铜佛像的内里藏入开过光的小型佛经,最高级的则是放入一颗舍利子,然后封住底座。有些人收藏到佛像之后先把佛像底部撬开,掏出里面的宝物,然后随身带。眼下这尊清代佛像原封不动,保存完整。
我当然不能把我知道的这些告诉摊主,否则他500元都不肯出手的。我说:你这尊佛像比较小,一手可握。220块吧?250多难听。
没想到摊主挥挥手:好吧好吧,今天我开个张,托菩萨的福。
我的第三尊佛像(图右)也比较小,高度只有6厘米,神态和蔼。是我的山东好友振友送给我的。我和他探讨过:你觉得是什么朝代的。
他说:不是清中期的,就是清晚期的。包浆已经非常好了。
我说:这尊铜佛的外表很黑,是包浆吗?
他说:铜铸的佛原来是黄黄的,正因为年代久远,自然风化,使它的外层产生了包浆。黑色也是一种包浆,包浆不一定是黄黄的亮亮的。我让我们山东的一位大收藏家看过,他说也许是出土的,叫黑漆古。我们好好研究吧。
我有三尊铜佛,见像如见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