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铜器 >> 铜器佛像 >> 60余年间辗转7位主人:大克鼎上演宝物历险记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铜器 >> 铜器佛像 >> 60余年间辗转7位主人:大克鼎上演宝物历险记

60余年间辗转7位主人:大克鼎上演宝物历险记

作者:佚名      铜器佛像编辑:admin     

  被岁月打磨得通体布满斑驳铜绿的宝鼎,散发着“国之重器”夺人心魄的魅力

  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百万余件,镇馆之宝无数,精品中的精品当属古朴庄重的大克鼎,雄踞上博最富特色的青铜器陈列室——这个种类齐全、系统完备地反映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历史的场馆,“国之重器”就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每位参观者的目光。

  大克鼎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站在器壁厚实、形制雄伟的大克鼎前,记者细细端详着被岁月打磨得通体布满斑驳铜绿的宝鼎,感受着“国之重器”散发出的夺人心魄的魅力。

  大克鼎口部微收,方唇宽沿,上有粗壮的立耳,腹部略鼓,下置蹄形足,和造型浑然一体的是口沿下饰有的三组从玉器纹饰演变而来的兽面纹,间以六道短棱脊,宽大波曲纹形成带状与环状相结合的浮雕,回环往复,厚重而又有律动感。

  鼎腹内壁还铸有长铭文,28行290字,主要记录西周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先祖受到周王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赏赐的内容,为西周土地制度、社会制度研究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史料。铭文字迹端庄质朴,笔画均匀遒劲,上半部刻有整齐长方格,每格一字,布局规整,疏密有致,和鼎身纹饰风格一脉相通。

  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是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在陕西扶风出土。此后短短60余年间,大克鼎辗转7位主人,几度上演宝物历险记。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被最后珍藏的主人,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潘达于捐献给国家,成为上博举世皆知的珍贵藏品。

  据史料记载,大克鼎出土后,被金石、文字学家潘祖荫以重金购得。在这之前,他已拥有西周史颂鼎、大盂鼎,有这样三个无价之宝镇家,潘祖荫自然十分兴奋。他只要听说有青铜器出土,都要“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恤”。

  潘祖荫逝世后,因其没有子女,遗产由其弟潘祖年全权处理。潘祖年将潘祖荫的文物、书籍装船运回苏州,青铜器中即有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潘祖年对家藏文物把得极严,定下了“谨守护持,绝不示人”的规矩。

  潘达于18岁嫁到潘家,丈夫潘承镜是潘祖年的孙子,不幸只过了3个月,丈夫便去世了,第二年,祖父潘祖年也去世了。潘达于带着一双过继的年幼子女,守着大量文物财宝,借住在苏州城里南石子街“老二房”的旧宅里。两件稀世珍宝曾引来欲重金购买的海外来人,但被谨记祖父遗训的潘达于拒之门外。

  抗战前,潘达于请来可靠的摄影师将全部青铜器逐一拍照,将380块玻璃底片精心收藏。抗日战争爆发后,潘达于让家里的木匠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深夜搬开她住的房子地下方砖,将两尊大鼎放入箱中埋入地下,再按原样铺好方砖。日本侵略者占领苏州城之后,先后7次闯进潘家搜寻,均无功而返,宝鼎在潘达于的守护下安然无恙。

  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方砖塌陷下去。潘达于又和家人一起圆木做架,将两尊大鼎徐徐吊出土坑,堆在屋角,里面放上破衣杂物,外面遮以旧家具,再将这一进房屋钉死,不住人也不能走人,稀世珍宝就这样一直被静静保存在苏州的陋巷旧屋中。

  1949年8月,新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法令和政策。1951年7月,已从苏州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听说文管会正积极筹备建立博物馆,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便给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写信,希望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出来。同年10月,文管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达于的捐献之举。

  1959年,大盂鼎应征北上,成为刚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留在上博的大克鼎备受珍爱。此后,有着博大胸襟的潘达于在子女的支持下继续向上博捐献了大批珍贵文物。2007年8月8日,潘达于辞世,享年102岁,在为世人留下大批珍贵文物的同时,这位可敬的老人也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