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早期铜镜在中国北方出现在商末周初,包括新疆在内的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铜镜出现的时代可早到夏代,有资料表明它也是亚欧草原地区史前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关于早期铜镜的用途,学术界有过多种推测,基本一致的观点认为铜镜除其自身的照容饰面功能外,可能还具有宗教方面的意义。最近刘森淼先生提出新识,认为早期铜镜的原形是制作玉器的砣轮(《璇机·齐家文化铜镜·良诸璧琮--中国早期琢玉砣研究》,载《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可见关于早期铜镜的功能用途仍存在不同观点。近年来关于早期铜镜的资料不断增多,结合民族学材料笔者认为,早期铜镜的原初功能是宗教上的,它是史前北方民族萨满教中最重要的一种萨满道具。
二、中国早期铜镜和一些镜形的圆牌饰常常在一座墓葬中发现数件。新疆哈密地区林雅墓地(近称天山北路墓地)是一处早期青铜时代的墓地,出有多枚铜镜,另外还有大量的镜形圆牌饰。其中的铜镜,多素面,个别背面有纹饰,与中原地区商末铜镜一样;1957年黄文弼先生在哈密焉不拉克墓地发掘一座很小的墓葬,墓内有3枚铜镜;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现34枚铜镜,出自11座墓葬中,其中M33中9件,M42中7件,M57中6件,M93中3件;内蒙古南山根发现的11面铜镜出自2座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特殊的石椁墓中;辽宁沈阳郑家洼子发现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内随葬5面铜镜;安阳殷墟发现的6面商末铜镜,4面出自妇好墓;河南省发现的5面西周铜镜,有4面出自上村岭虢国墓地。中亚北方草原地区,也有墓葬一墓中出有数件铜镜。
推荐阅读:古铜镜的投资和收藏
这些墓葬中集中随葬这么多铜镜,远远超过了死者映面的需要,显然它并非是单纯地作为照面的铜镜随葬。林雅墓地发现的数以百计的圆形牌饰,其中尺寸大些的可称为铜镜,小一些的则只能以圆形铜牌谓之,可见它们原本是一类器物。为什么会在一座墓发现这么多的铜镜或者镜形圆牌饰呢?中国北方及亚欧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区史前时期社会的人们普遍信仰萨满教,这种原始宗教由史前时代经过历史时期不断演变,一直保留在近现代的许多的北方民族中。萨满教的内容丰富,每一民族不同时期各有其特征,但是其共性是萨满教中萨满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式等勾通人间和神界,大多数情况下萨满仪式是在近于迷幻状态下,通过模拟某种动作,发出一些响声来进行,俗称跳大神。在举行仪式时,萨满用的道具很多,其中铜镜是最主要的一种。《朔方备乘》记“降神之巫日萨麻(萨满),帽如兜,……外悬三小镜,如两目状,……飞镜驱祟,又能以镜治病”。俄国境内的那乃人(赫哲人)之大萨满,在神帽上有铁质的枝叉头饰,上佩挂小铜镜,胸下又佩大铜镜。1935年日本人秋叶隆在大兴安岭调查鄂伦春人的萨满教,他见萨满正面佩圆镜,衣上挂镜子,其中被称为琶托萨满的神衣前面有36面镜子,背面有6面大镜。在民族学材料中萨满以镜为神具的例证还很多。在亚草原地带,据研究,萨满手中的铜镜可用来勾通神灵,引导人进入神界,可以为人治病,祛邪避害,铜镜作为神具在萨满家族中可世代相传。
从早期铜镜出土情况看,它是死者生前挂在身上的饰物,有的死者身上同时还挂有其它种类器物。林雅墓地有的墓中出土铜镜及圆形铜饰数十件,覆盖死者全身,其中一座墓中出铜镜和圆形铜饰10多件,同出的还有80枚铜珠,10多件铜扣形饰和管饰,另一座墓出土圆形牌饰10件,铜珠70件,铜扣和管饰30多件,死者双耳戴耳环,双手着手镯;在辽宁沈阳郑家洼子发现的那座战国时期的墓葬中,5面铜镜从头到腰一字排列(上图);内蒙古宁城南山根出有铜镜的一座墓葬,人头骨附近有25件铜串饰,铜镜置于腰部,一件罕见的刻纹骨板,横压在死者右臂下,30件铜泡集中在死者上身部位,还有其它随葬品。这些墓葬的主人生前身上挂满了铜镜、圆形铜饰、管状和珠状铜饰件及其它一些很神谜的器物,说明死者生前是一位巫师,即萨满。青海贵南尕马台的那面铜镜压在一俯身葬的死者的身下,安阳大司空发现的铜镜放在死者身下的腰坑中,最近在新疆塔城额敏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游牧民族的墓葬中的铜镜放在死者的两腿之间。从这些铜镜出土位置看,它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随葬品--巫具随葬的。
三、在中国西北地区很早就出现的作为萨满巫具的铜镜,商周时传入中原地区。当时中原地区青铜制造业极为发达,但是由于铜镜并不是日常生活的实用具,所以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经数百年近千年,铜镜在中原地区也只是偶然发现的稀罕物品。商周时期中原地区一直以鉴为照容饰面之具,这早为甲骨文和其它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的实物所证。中原地区最早的自制铜镜也很可能是作为巫具制造出来的。《左传·庄公21年》中有一条记载很重要:“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鉴予之。虢公请器,王予之爵,郑伯由是始恶于王”,同书又载:“昭公之难,君将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鉴。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表明这一时期中原的铜镜仍为贵重之物,称之为鉴,可以用来赏赐大臣,这时期它的主要功能仍为祭祀或占卜。据杜预注:“带而以镜为饰也,今西方羌胡仍流行这种衣饰”。杜预晋人,可见到晋时中国西北仍有衣上悬镜的习俗。用铜镜取代鉴成为照容之器,在中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程。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和南方的一些贵族大族中仍发现用于容面的鉴,如春秋末的“攻吴王夫差鉴”、“智君子鉴”等。圆形铜镜在中原真正流行起来,是从战国开始的,战国时期中国的铜器制造业与商周时期相比开始衰落,而铜镜的铸造业却异军突起,铜镜以其丰富的纹样和轻巧的造型达到了当时古铜工艺的新的高峰。秦汉时期开辟丝绸之路,这种代表中原文化的铜镜始向西传布。
四、早期铜镜的原形是铜镜研究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梁上椿认为中国圆形镜的来山为“止水→鉴盆中静水→无水光鉴→光面铜片→铜片背后加钮→素面镜→素底加绘彩→改绘彩加铸图文→加铸宁铭”在学术界影响很大(《铜镜研究总论》,《大陆杂志》第三卷,1952),此后不少学者不断提出新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因燧而有镜,有学者认为铜镜源于凸面铜泡,有学者认为铜镜的出现是受了所有铜器表面光滑映像的启发,宋新潮先生近年撰文认为铜镜源于磨光石器,不久前刘森淼又认为铜镜最初是用来磨制玉器的所谓砣轮,已如前述。笔者认为这种种解释虽然各有推论,但缺乏充分的考古依据。林雅墓地,与铜镜共存的有大量的铜片饰,多为圆形,少量为方形。圆形铜片如上所述大者即可称为铜镜,这些大小不一的圆形铜片的形状一样,功能也应当相同,由此可以证明铜镜是从这些圆形铜片中分离出来的,是铜镜的直接前身。圆形饰件在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化中都非常流行,进入了铜器时代,圆形饰也是最早出现的金属装饰品之一。早期的圆形铜片表面或光滑或凸凹不平,后来大多数铜镜也是这样,在使用过程中,铜片的表面可以映像,但是模糊不清,凸凹不平的铜片映出来的人像更会变形,犹如今天的“哈哈镜”。古人对此现象不解,意为神意,于是便被萨满拿来当成能帮助他(她)勾通人、神两界的神器,是很自然的事情。早期纹饰镜的纹饰以放射状的短线纹具多,国外一些学者多意为是太阳崇拜的物征,是很有道理的。综前所述,笔者认为铜镜的起源过程是:圆形饰→铜质圆形小饰件→圆形牌饰→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