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古代叫“照子”或“鉴”。我国最早的古文字资料之一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鉴”字。字型像蹲坐的人,侧面对着盆子(“鉴”)照脸的模样,即所谓“鉴谓之镜”或“明镜所以察形”之意。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在铜镜出现前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古人多是以水鉴容的。
实际上,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才出现青铜鉴。这说明在古代中国,铜镜的出现要早于铜鉴。铜鉴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铜镜、铜鉴是共存并用的。
相关阅读:古铜镜收藏
随着考古业的发展,出土文物中青铜镜也不断增多,其中青海的齐家文化墓地的随葬品中出土了饰有七角星图案的青铜镜。根据史料,我国远在龙山文化的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镜。商周时期出现了圆形素镜和素地禽兽纹青铜镜。到战国时期,青铜镜已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完整体系。铜镜图案出现了地纹与主纹等多重叠式的工艺装饰和镂空、镶嵌宝石等精工制作。线条平、凹或凸起作铁线银丝状,多作图案化而富有变化。秦汉以来,经济文化兴旺发达,铜镜也在全国范围广为应用。这时铭文镜逐渐出现,地纹镜相对衰落。汉代升仙思想极盛一时,铜镜图案中大量出现了仙人等富于虚幻或想象的图形和铭文。东汉晚期浮雕式图案开始流行,并出现了历史人物故事等画面装饰,如江浙一带出土的吴王夫差镜等。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长期战乱中,人民从求佛超生中寄托虚无的希望,从而佛教艺术也在铜镜工艺中大放异彩。至唐代,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帝国,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铜镜工艺也发展到高峰,不仅出现了金银错、金银平脱、镶嵌螺钿等特种工艺,而且图案装饰风格往往中西合璧,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兴起了花鸟与动物及灵活多变的浮雕、高浮雕的装饰手法。并代替了汉代以前单一的线条装饰和虚幻莫测的神怪图形。图案的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有些象征爱情和幸福,如并蒂、鸳鸯、同心结等;有的象征长寿,如万寿、千秋万岁吉祥语。还出现了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等装饰图形。五代宋元以来,铜镜工艺逐渐衰落,线条趋向纤细,浮雕显得粗糙。少量的具有文人写意画的意味。有些则是现实生活中的图形。明代铸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铜镜的数量也较多,尤其是皇家造镜,为宫廷作坊所铸,务求华美。纹饰图案大多继承了历代传统题材,无所不有。清代铸镜业远不如明代,种类较少,纹饰内容通俗、简化粗略、质地较差,表现出衰弱的景象。但皇家造镜水平较高,铜镜还常配置镜座、镜套、镜架和镜盒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铜镜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装饰图案亦有着古老的传统及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