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县的一座宋代墓葬,曾出土一枚奇特的铜镜,该凹凸双面镜圆形凹凸双面,外径7.8厘米,重104.6克,正面成凹面状,凹面隆缘对径6.85厘米,镜缘部成斜坡状,坡面宽0.55厘米,表面光平,刻有平行双阴线三角状粗齿纹17个。隆脊处厚0.45厘米,凹心厚0.18厘米,隆脊平面至凹弧底垂弓深0.41厘米。通体绿色硬锈,背微凸,无钮无纹,凸面附着铁钙沉积锈斑,局部褐棕色斑块脱落,显浅绿色粉状锈。凹面绿红色锈并存。
据宋朝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云“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说明了燧的形体为凹面,能向太阳聚焦取火。这件凹凸双面镜是一镜多用,凸面能照容, 凹面能取火,集铜镜与阳燧为一体,是一面极为鲜见的宋代“阳燧镜”。
相关阅读:宋代阳燧镜的鉴定
怀宁这面宋代阳燧镜的出土,说明阳燧宋代仍在使用,并由单一性向多功能性过渡,制造工艺也越来越精致;但宋代取火已很方便,阳燧取火已失去本意,那它又是做何之用?
该镜出土地为怀宁县西部隔皖水与潜山相邻的小市镇,虽皖水支流纵贯南北,但仍有多村为丘陵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历来受干旱少雨的威胁。据新编《怀宁县志》记载,怀宁县从宋淳熙七年(1180年)到1983年有记载的大旱达数十次,宋淳熙七年(1180年)四月至九月不雨。善良的乡民建道观,设坛做法场,祭拜神灵,祈其降雨。至今小市镇还留有以求雨设坛墩为地名的良湖村求雨墩村民组和求雨墩村民委会以及毁于战火和“文革”时期的多处道观遗迹等。足以说明此处道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根深源长,墓主人的身份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同时也实证了阳燧镜发展到宋代已演变为道士法器,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
阳燧因其使用的特定性而极少作为陪葬品,出土量少,难能有见,早期文物发掘报告误称盖器、镜饰物。阳燧镜更为鲜见,目前阳燧及阳燧镜见刊有载的全国也只有10余处考古发掘,早起西周,历经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令人不识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