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事文物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几十年,近些年,特别是文物收藏热兴起以后,不少文博考古界的同仁和热衷文物者,常问起青铜器和金文怎样鉴定时代和辨别真伪,如何读懂铭文,等等。
从宏观上看,这些问题可属于青铜器与金文的鉴定范畴,自然也有一个加强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篇小文可以解决的,笔者在此仅简明作些解释。
一
青铜器的发明与发展,是古代社会从野蛮时期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青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上指先秦两汉时代用铜、锡或铜、铅或铜、锡、铅的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工具、兵器、铜镜,等等。因商周青铜器作为当时贵族社会“明上下、别等列”的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故又习称“青铜礼乐器”。青铜器上常铸或刻有文字,称“钟鼎文”或“金文”,俗称“青铜器铭文”。内容多记贵族祭典、训诰、征伐记功、契约盟誓,等等。
青铜器与铭文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资料。必须说明的是,对青铜器与铭文材料在采用说明某问题前,必须要进行科学的鉴定,只有经过鉴定,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资料,再决定取舍和利用。青铜器与铭文的鉴定,概括言之,是对青铜器与铭文的审定,这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包含器物定名、花纹、铭文、铸造、真品抑或赝品时代、价值、级别、价格等;狭义的则主要指真伪鉴别和时代确定。在通常情况下则更偏重于辨伪,尤其是对传世品更加如此。
青铜器暨铭文鉴定,由来已久,《韩非子·说林》云:“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后请鲁国乐正子春评判,先生直言该鼎为赝品。该史事说明东周时代已发生用赝品来冒充真器了。《汉书·郊祀志》记载武帝时发现一件鼎,李少君鉴定称此器是“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之器,“己而按其刻,果齐桓公器。”东汉许慎撰写《说文解字》一书,大量利用了铜器及铭文资料。两宋迄元明清,以至民国,商周青铜器与铭文不断出土,但在这一相当长的历史时空中,伪器、伪铭也不断制作,以赝充真为目的来牟取暴利。应当说明的是,宋代以后有关铜器与铭文的辨伪著作已陆续出现,如: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明代曹昭《格古要论》等书中都有涉及。
近年来由于考古工作的兴旺,在墓葬、窖藏或遗址中,曾发现众多青铜器与铭文,为其时代鉴定确立了大量标准器,建立了发展序列。两宋以后伪造、仿造铜器与铭文,也有学者系统研究,无疑有着开创之功的。
二
我国是文物大国,20世纪90年代国家进行了一项对省、地、县各级博物馆、考古研究机构、文物商店和大学等文物藏品进行系统鉴定工程,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成立鉴定专家组,笔者参加了这项工作,并负责青铜器与铭文的鉴定。此项工作进行了达七八年之久。鉴定内容要对器物进行真伪与时代的审定,价值的点评,确定文物的级别。鉴定中除研究考证真器、真铭外,亦发现和鉴定出了一些伪器、伪铭或仿制品。
在大量真器真铭中,不乏国宝级器物(文物定级中的一级甲等),如:1975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造型优美的细腰青铜爵,是我国青铜器早期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75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西周共王时期的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铭文,可以分析出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变革发展演变的轨迹。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大墓出土的尊和盘上的玲珑剔透的透空附饰,其高超工艺对研究中国古代铸铜业中的失蜡法有着深层意义。两汉时代的铜器名品,如众所周知的长信宫灯、马踏飞燕,等等,亦为国宝器物。
国宝文物的确定对进一步加大保护、宣传、研究的意义十分重大。不少博物馆从普通工作人员到领导,都表现出因本馆藏品中有“国宝”级器物而格外兴奋。笔者深深记得在有的博物馆确定某件铜器为国宝时,在场的人都拍起手来,与国宝合影留念。
鉴定中不少器物都是成群成组的,其整体价值和意义则更大,例如: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的殷商后期妇好墓,出土青铜礼乐器200余件,为殷墟早期铜器断代提供了大量标准器。1978年陕西省扶风县某地一号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103件,可依据铭文亲属称谓之内涵,铜器分属于从西周早期至晚期。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大墓,除出土闻名中外的重达2500多公斤的全套编钟外,各种礼器、容器和兵器数量也极多,兵器中三戈一矛戟、殳头呈三棱矛状的殳都是罕见的。为研究战国时期楚系青铜器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着重要价值。
在各地博物馆也发现不少以往未曾刊布过或未受到更多重视的重要青铜器与铭文,仅举几例,可见一斑。浙江省温岭市文化局收藏一件口径达到61.5厘米的西周早期圆形大盘,盘内底有高浮雕龙饰。该盘可谓是同时期同种器之最大者,值得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博物馆收藏一件铜质牛角状器,其外表饰有席纹、云纹等。此件铜牛角状器与1954年江苏省丹徒县西周墓出土的牛角状器相似,且属同时代器,以往在河南安阳西北冈曾出土过一件有盖的牛角形器,盖与口沿均饰夔纹,当属商代晚期遗物。柳州角形器其用途应为饮酒器。
今四川地区近年出土的许多青铜器物上,有至今尚未能释读的,有表意内容的所谓“巴蜀图语”,内容丰富,有:人像、物像、动物、植物、几何图形纹等。我们注意到,在巴蜀铜印章中,许多都有铜罍或铜尊的图像,如:四川什邡出土的有“十方王乙”字样的印章,其上有罍的图纹。巴蜀器上罍、尊,表明这里的罍或尊与以鼎、簋等为代表权力象征的中原青铜文化有着同样的性质,说明巴蜀地区对罍、尊的重视。什邡印有“十邡王”,可证印主为什邡王,印章上的罍是权力象征的印记。
毋庸讳言,在不少博物馆或民间收藏的铜器与铭文,尤其是一些传世品,都存有伪作伪铭的铜器。伪作情况极其复杂,仅列举几种。有的是整体伪作,江苏省某博物馆收藏一件铜兕觥(饮酒或盛酒器),虽然在特征风格上很似商周时期的同种器,但显粗犷,更特殊的是,此觥颈部特别高,显然有别于商周器,该器系宋代伪作。山东省某地区一文物机构收藏一件外形似战国的牺尊,看上去有一定审美情趣。经仔细分辨,该尊气质式微,最大破绽是器上的绿锈和枣皮红锈较软,无一点贴骨锈。此器系宋代伪作。青铜器错金银装饰的出现一般要到东周时代。某博物馆收藏一件商代乳钉纹簋,伪作者为使簋的外表优美富丽,不惜工本将乳钉外围和器表的空白处,加上错金饰,这是清末、民国伪作。伪作铜器上或真器上作伪铭的很多,故审定铭文时,尤其是传世器之铭文,要格外慎重。有的伪铭做法可称“巧作”,某博物馆一件商代青铜尊,器内底有伪铭八字:“口作父癸旅宝■彝”,如把手直接伸进尊内刻伪字,操作起来不易施展,经观察,伪作者是先将伪字刻在与原尊底径相同的铜片上,再将原底凿下后,将刻好的伪铭铜片镶嵌上。由于嵌入作旧不好,仍可看出嵌补的痕迹。山西■县某文保单位的一件商鼎,器内壁伪铭:“■ 父乙”四字,伪铭的做成是将原器器壁割下一块,再将与其大小一致的伪铭铜片嵌入吻合。但有慧眼者总会看出破绽。这两种方法可称作“开底法”、“开天窗”法。
三
我们鉴定青铜器与铭文,就是要得出其科学结论,为多内容、多层面研究提供可信的资料。无论是国家藏品,抑或私人藏品,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我们在鉴定时,一定要有正确的理念,要有实事求是精神,无哗众取宠之心,不可追求人情和不正当的利益。鉴定者要扎扎实实学好有关鉴定的基础知识,学好青铜器与铭文的各时代、各时期的风格特征,学好标准器比较法,从造型、花纹、铭文、铸造、锈蚀、色泽等来鉴定和辨伪。
商周青铜器由于时间久远,比重下降,重量要较体积大小一样的新铜器轻。商周青铜器造型与装饰古朴细腻,铭文神韵优美;伪作青铜器造型、花纹走形走样,伪铭常柔弱呆板,内容不通畅。商周青铜器的皮色常见有因年代久远而形成的自然光泽,受到酸性气体氧化形成的锈蚀也坚硬;伪作铜器外表常发暗无光泽,锈蚀常为人工浮锈、软锈。鉴定青铜器与铭文的真伪与时代,切注意要从多角度来考察,否则会出现片面的错误。需要了解,对青铜器与铭文的鉴定,也要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元素碳14记年法、陶器热释光法,可以间接鉴定铜器的时代。用X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可以测定青铜器成分和成分比例。X光透视法可检验铭文真伪,等等。
总之,鉴定青铜器与铭文要善于实践和总结,使经验与理论水平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