鐎斗,或说又名“刁斗”。器身为侈口折沿的深腹盆,沿部一侧带有斜长的流;腹下三条兽蹄足外撇、临空着地,供堆放柴火燃料加热;腹沿伸出一扁条形长柄以备握持,柄端常做成龙首形或兽头形,有的中间还穿一圆孔,专门用来系绳以便于携带。唐朝释元应《一切经音义》中记载:“鐎斗,温器也,三足有柄。”用途并不专一,一般认为多用于煮粥羹类软食和温酒。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古代军中没有大锅大灶,士兵一人携一鐎斗,其容量一斗左右,“昼炊饮食,夜击持行”。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亦有:“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的诗句。可见确为古时军旅中常用于煮饭、温酒以及测量容积之器具。
鐎斗兴起于汉代,盛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宋趋于消亡。如今在汉代至唐代墓葬考古挖掘中屡有出土。1996夏,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为了配合福泉高速公路建设,清理了一批六朝至清代墓葬,在城门铁头山一座南朝墓里出土了一批较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就有一只长柄青铜鐎斗。器身呈釜状,侈口折沿,凹槽状流,三足略呈弯曲外撇,形似马蹄,扁平折柄,柄端穿孔,器身连同把柄一并铸成。通高14厘米,直径16厘米,流长5厘米,柄长28厘米。该鐎斗造型美观,保存完好,无论是它的形制,还是它的制作工艺都能充分体现出典型的南北朝时期独有风格。为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青铜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是一件颇具收藏价值的青铜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