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客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铸客缶,战国后期,通高46.9厘米,宽46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6.22kg
缶小口,短颈,大腹,肩部铸有四环,圈足。器口外有刻划铭文9字:
“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记外方冶铸匠人(铸客)为王后六室作此缶。
缶是一种盛酒的器物。《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把这一点讲得很清楚。缶流行于战国时期。早期的缶体形接近滚圆,圈足低矮,没有伸起的颈部,小口加盖,盖上有四个可以却置的环钮,腹壁前后有一对穿鼻,左右两侧各有提链一套。春秋末期,缶的形态与早期的基本相同,但代替提链的是兽首耳,出现了伸起的颈部,表现出“壶”形的趋势。战国晚期,多为“壶”形化的圆缶,盖均有钮,腹也都有鼻。穿鼻的有无很重要,要把缶、壶区别开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无穿鼻。缶在南北地区均有出土,但楚、蔡、曾国墓中出土更为普遍。铸客缶就是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幽王之墓。 铸客缶,战国后期,通高46.9厘米,宽46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6.22kg。
缶小口,短颈,大腹,肩部铸有四环,圈足。器口外有刻划铭文9字:
“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记外方冶铸匠人(铸客)为王后六室作此缶。
缶是一种盛酒的器物。《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把这一点讲得很清楚。缶流行于战国时期。早期的缶体形接近滚圆,圈足低矮,没有伸起的颈部,小口加盖,盖上有四个可以却置的环钮,腹壁前后有一对穿鼻,左右两侧各有提链一套。春秋末期,缶的形态与早期的基本相同,但代替提链的是兽首耳,出现了伸起的颈部,表现出“壶”形的趋势。战国晚期,多为“壶”形化的圆缶,盖均有钮,腹也都有鼻。穿鼻的有无很重要,要把缶、壶区别开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无穿鼻。缶在南北地区均有出土,但楚、蔡、曾国墓中出土更为普遍。铸客缶就是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幽王之墓。
铸客缶铭文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