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狩猎画像豆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春秋晚期,高20.7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1.1厘米,重1.8千克。
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
器、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各种禽兽飞跃奔走,猎人勇武行猎的场景。
豆是一种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
《说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基本形状是上有盘,中有长把(称“校”),下有圈足(称“镫”),大多有盖。盖上有提手或环钮,可仰置。铜豆在商代少见,传世的有“宁豆”,1971年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一对豆, 把较粗短。西周的豆浅腹,束腰, 多无盖无耳。春秋的豆,腹侧常铸双环,把也加长,数量大增,有些作得很精致,常以错金银、嵌红铜为饰;有的并装饰有狩猎图像,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狩猎纹豆。战国时代的豆,腹加深,把常变得细长,以安徽寿县出土的铸客豆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