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觥(西周)
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1976年于陕西省扶风县庄自村出土。
西周,通高28.7厘米。觥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的一种造型较为怪异的酒器。此觥为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兽头鼓目,曲角,巨鼻,獠牙外露;盖后端铸兽面纹饰,中脊起透雕脊棱,两侧饰回首夔纹。鋬上为兽头,中为鸷鸟,下为象鼻。器腹饰兽面纹,转角和中线铸透雕扉棱,口部和长方形圈足饰夔纹。器与盖铭文相同,各40字。折觥造型稳重,铸造精美细致,纹样繁复,装饰富丽,且方形兕觥又较少见。可以说是同类器物中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专家认为此器应属西周昭王时代,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想像一下。3000年前的一次宴会上,青铜乐器演奏着黄钟大吕,青铜大鼎烹煮着牛羊,有一句形容这种最高级贵族生活的成语就叫“钟鸣鼎食”,这也就是那个时代之所以被后世称为青铜时代的原因。在这样的宴会上,香气四溢,载歌载舞,当然也少不了各种美酒上下左右传递。作为酒器的折觥,在这个时候自然也会忙得不可开交,这又是成语“觥筹交错”的具体解释。不过,我们须知觥中的美酒首先是献给天地祖宗与鬼神的,敬天祭祖仪式之后主人客人才能开怀畅饮。
鉴赏参考:兕觥(西周早期)
折觥铭文
释文:隹(唯)五月,王才(在)□,戊□(子),令乍(命作)册折兄□(贶望)土于相□(侯),易(锡)金易(锡)臣,□(扬)王休,隹(唯)王十又(有)九祀,用乍(作)父乙□(尊),□(其)永寳。木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