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在书画题跋署名后面钤上几枚朱红印章烘托艺术气氛,把古老文化的魅力表现得更臻完美。
篆书在刻章中有其历史的特殊性,一枚古朴精美的印章源自华夏远古文化。殷墟商周的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诏版、镜铭、泥封、秦砖、汉瓦、墓志皆用篆文。周代治印用“籀文”,秦李斯创小篆。“半两”“五铢”钱亦篆,钱币及发展历史就是文字演化以古钱为载体。先秦、汉代治印是兴盛时期,大篆、小篆由篆而隶,魏晋南北朝则继承发扬了传统。钱币文化主线端推篆书,治印汲取了钱币的精华,相辅相成。
王莽造钱用悬针篆、孙权大泉五百、北周玉著篆布泉,战国钅斤布皆篆书用于钱文之典范,从篆书起步,隶、真、行、草发展演化,钱币与篆书同步,与文字演化同轨。
钱币与篆刻融汇的范例有代表性的是,“永安五铢”和“常平五铢”,它们都是用“减笔”方法书写造型的方孔圆钱,把文字和钱币型制巧妙地融为一体。
“永安五铢”原本应有穿郭但钱文篆书借用和代替了穿郭,“永”字下二笔和“安”字“宝盖”分别代替和借用了上下穿郭,“铢”字的右二竖也代替了内郭的左边框,常平五铢的“平”字完全代替了穿郭的下部。真是匠心独具、巧夺天工、艺法高超。古今治印篆刻“借边减笔”“无边”“近边略残”之刀法正是借用古钱造型精华而创造的。从秦汉到古代钱币篆刻印字中汲取营养。艺术源自历史,艺术与科学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许元恺《选青小笺》说:“按常平之平,上一划即借方孔下缘,古钱文字往往取巧。后人篆刻印章,减笔权舆(起始)于此”。
沈巍皆的《宝泉所见录》讲:“此钱(指永安五铢),安字减一笔盖横头横划适当孔之下方,非孔本有郭也。盛氏(子履)以为巧借。”
名家叙述了古泉篆文巧借和对治印有深刻影响。南唐、北宋“对钱”就是以篆书一枚为主体配用隶、楷、行、草成对配套。它是美学的体现,篆文古钱浑然一体,影响着治印艺术的不断进步。齐白石老人极善治印,往往将“白石”二字“借边减笔”,以水墨写意相互烘托,相辅相成,满纸生辉。古今许多治印专家得力于古钱篆文启发之成功范例的真是多得不胜枚举,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