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路上,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取信的凭证;它还是书画家、鉴赏家情怀的寄托,更是篆刻家终生不泯的艺术追求。
而篆刻门课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篆刻的技能,还有篆刻艺术的发展史和艺术文化。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现代社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篆刻艺术它产生兴趣呢?我们不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索和探究。
参考阅读:篆刻流派
一、从古文字入手
篆刻顾名思义是以篆字入印,那么我们可以从篆字上下手,让学生对篆字产生兴趣。篆字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在学生还没有一定的基础之前我们大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一定要会写。寻找古文字的乐趣这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象形文字入手。
二、金石艺术的魅力,工具材料
篆刻的工具材料较中国别的艺术有自己的独特性。是金属和石头的奏鸣曲。篆刻也是讲究字法章法和刀法的。分朱布白, 以刀为笔。当学生拿到工具我想我们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告诉他们“看我的”。开设任何一门课都是如此,教师的示范和个人魅力是很重要的因素。当一枚小小的印石,在你的刀笔之下,呈现出阴阳相合,虚实相生,你的心情是何等的愉悦,记住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被你感染了,还等什么,开始吧。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临摹开始,从实用阶段的秦汉玺印到寄情方寸的清代和现代篆刻艺术,都可进行摹仿。
三、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1、平正、匀落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2、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3、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 “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 “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占印及名家印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4、增减、重复
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如增减后变成他字,或章法上并无需要而强自增减,全弄巧成拙。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单调。
5、挪让、呼应
挪让即在字有空处无法填实,或一字笔划无法使之平正方直时,伸缩文字所占地位,移动文字笔划的位置,使全印气势宽展的办法。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并头呼应”、“对角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
6、盘曲、变化
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置印框,或变化流派风格,变化朱白等, 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对几根平行线条,也应使粗、细、长短、波折、顿挫、斜度等取得变化冲破平淡、板滞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