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技艺作为我国书画艺术古老而珍贵的姊妹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但是人们普遍注重的仅仅是它的技术价值,却忽视了承载着装裱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载体--材料。由于对传统装裱材料的研究重视不够,学术研究基础相当薄弱,理论研究资料贫乏,这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常不利。探究装裱材料的演变历史和运用,不仅能还原其在传统装裱和艺术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而且能为我国书画史、装裱史、纺织史、造纸史以及书画鉴定研究,提供极其宝贵的资料和重要依据。
一、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材料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书画传统装裱作为我国一门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已被列入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录》,但是对于装裱所依赖的物质材料缺乏研究。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材料是用传统工艺对中国书画进行加固保护、装饰美化时所用的材料,区别于现代的利用化工粘合剂装裱的化工材料。传统装裱材料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发展到现在已有上百种材料,如宣纸、花绫、锦绫、绢、面粉、天杆、地杆、轴头、丝绦、丝带,还有石蜡、花椒、铜丝、墨汁、国画颜料,等等。它完全是从自然界直接取用的天然材料;粘合用的浆糊也是用天然植物小麦的面粉,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后加热制成。传统装裱就是利用材料的伸缩原理进行纯手工操作,所用的材料都经过自然环境中的伸缩变化,稳定性较强,对书画的损伤极小;而非传统的装裱对作品损害较大,甚至无法再次揭裱。传统装裱材料的天然性保证了已装裱的作品能多次反复揭裱,历经千年的陈旧、破损的裱件仍可以揭裱修复如故,整个过程是可逆的,所以很多珍贵的书画文物能够留传至今。
参考阅读:中国书画装裱简略史
二、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材料的演变
1、传统装裱材料的发展
传统装裱材料是以传统书画材料为基础,且随着传统书画材料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中国书画材料是伴随着我国漫长的书画历史发展,先历经石头、龟背、金属、竹木后,到春秋战国时期精美的帛问世了。
绵软的帛有轻便和宜于书画的特点,于是帛便成为当时我国书画的重要材料。战国以前的丝织品统称为帛,画在丝织物上的画则称为帛画。出于悬挂、观赏帛画的实际需要,绵软的帛画需要加固、辅衬。西汉时期开始用粗糙的麻纸和布帛等材料,在帛画背面裱褙一层或数层使其变得厚实、坚固,这就是最早的装裱和最早的装裱材料。帛成为装裱材料的同时,出现了支撑的竹竿和悬挂的丝带,还有装饰的丝绦。帛的出现丰富了我国的书画材料,是书画材料的进步,比之前的其他较硬材料,书写作画的艺术效果更好。秦代时期毛笔和墨的发明,不仅为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书画装裱技艺的繁荣带来了契机。绵软的帛更适于用柔软动物毛制成的毛笔书写,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墨和颜料的晕染技巧。唐代制成了技术较成熟的绢,在绢上的书画艺术表现更佳,书画材料就以绢本为主,而绫则成为装裱的主要材料。
秦汉时期造纸业的兴盛,使纸本成为书画的主要材料。据考证,晋代开始用黄麻纸作书画材料,黄麻纸也作为装裱材料。隋唐时期出现了宣纸,由于宣纸有润墨性、变形性和经济实用的特点,使它一跃成为书画的最主要材料。同时宣纸的耐久、抗虫、抗腐特点,使宣纸和绫也成为了装裱的主要材料。到宋代,绢的质地更加细密、精美,纸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宋代以后书画材料就逐渐普及纸本,不仅促进了书画艺术极大地发展,而且使装裱材料空前丰富。于是,绢、绫和宣纸成了装裱的固定材料,一直沿用至今。随着纺织业和造纸业的高速发展,绫和纸的质量越来越精美,种类越来越多,各色图案的锦绫和宣纸逐渐出现,锦绫和宣纸成为传统装裱的材料。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又用天杆、地杆、轴头、绦带、丝带等材料加以装饰。
2、传统书画装裱材料随着书画技法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传统书画技法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书画装裱的各种形式逐渐萌芽,装裱材料的种类更加丰富,装裱也由最初的简单加固,方便保存、悬挂,慢慢升华出美化的功用。由实用价值逐渐转变、提升为艺术价值,为装裱材料的丰富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书法艺术的繁盛发展是从帛书开始的。帛书出现在春秋晚期,当时的书法艺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帛书是装裱格式横卷的雏形,即后来的横幅或横披。据《书林清话》载: “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1]当时帛书在书写时,在前面要留一段空白,以便写完后用木棍做轴。木棍作为装裱材料,逐渐演变为后来的天杆。虽然装裱加工的材料并不多,但此时为装裱格式的形成和装裱材料的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帛画出现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里程碑,是毛笔绘画艺术的体现,无论是技法、着色和布局,都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随着国画技艺的提高,装裱也开始萌芽。1972年在湖南长沙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画》,是最早的装裱格式立轴的雏形。虽然装裱较为简单,但对帛画起到了很好的美化和装饰作用,衬托得帛画更加精美。丁字形《马王堆帛画》的顶部裹缝一根竹竿(图一中的②),一根棕色的细带两端分别系在竹竿中间两侧(图一中的①),便于帛画的悬挂,帛画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分别缀着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图一中的③)。两幅帛画所用的竹条演变为后来装裱材中的天杆,竹条具有天杆支撑画幅的功能,细带即为后来装裱的丝绦,细带具有与丝绦一样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帛的出现使书法和绘画技艺得以空前的施展和飞速提高,也为装裱创造了新材料,而且对古代书画装裱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随着书画技艺的推进,装裱技艺越来越精美,材料也更加丰富、华丽、昂贵。晋时期,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正式以一门独立的技艺登上历史舞台。所用的装裱材料不同,装裱完成的质量和艺术效果及价值也会有差别。隋朝画家展子虔所作,存世最古老、艺术价值极高的画卷《游春图》,装裱所用的绢本材料,是由生丝制成的,有细密匀净的特点,更显豪华富贵之气,与精细的工笔以及画心绢本材料相匹配,衬托出整幅作品古朴典雅、悠闲沉稳的艺术风格,表现出画面中皇宫贵族们高贵的身份和优越的生活;其绢本的青绿色,与画面中矿物颜料所表现的色彩效果相呼应,使画面中的红色红而不艳、贵而不娇的,装裱材料与画面相得益彰。裱件的前隔水所用的物质材料,不是一般的竹料纸,而是呈褐黄色的树皮纸,树皮纸的质感和褐黄色的色调显现出极其淳朴、自然的韵味,极具宋代时期皇家宫廷用纸的贵和雅的特征。既使后来元代揭裱所用的纸,也符合以往自然而淳朴的装裱风格。所有的装裱材料、色调、品式等都与整幅作品朴素、雅致的色调相协调。在注重书画艺术水平的同时,装裱材料逐渐受到重视,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也依赖装裱材料来烘托。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装裱流派逐渐繁多,品式更加多样,装裱材料的种类不断增加。装裱材料作为艺术作品表现力的物质基础,为中国书画的传承提供了保证。
3、传统书画装裱材料随着隋唐宋的繁荣而达到高峰
隋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繁荣,纺织、造纸技术高度发达,装裱材料近乎完备,中国书画、装裱史上重要的材料--宣纸诞生了。至此,沿用现在的绢帛、麻纸、皮料纸以及各色加工纸都已齐全。史料记载,“炀帝内府所藏书画,装潢极为华丽” J。装潢即装裱,是指当时的装裱材料质地色泽非常华贵艳丽。到唐朝时期,装裱用料更为珍贵,开始使用制作精良、价格昂贵的缂丝,把缂丝装作裱件的包首。缂丝又称刻丝,是采用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的熟蚕丝作纬线,以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是丝绸品中的精华,被誉为织中之圣,唐宋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
装裱材料的品种到北宋时期达到高峰。装裱材料由单一的帛或麻、纸、绫发展至锦、绢、纸、轴头、木杆等数十种;材料的颜色也有浅米黄、金黄、杏黄、咖啡、茶绿、兰英湖、墨绿、炼白、紫红、驼色等等上百种。出现了高丽纸、砑花纸和粉笺纸。朝廷颁布了装裱书画材料使用的不同规格。北宋把装裱材料的选择作为确定作者书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标志,严格规定了装裱材料必须按书画年代和书画者的等级,分别使用不同尺寸、颜色、质地的绫、绢、绵、纸、轴头、木杆等进行装裱。据南宋学者周密所著《绍兴御府书画式》文中记载:“两汉、三国、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迹。用克丝作楼台锦裸,青绿簟纹锦里。大姜牙云鸾白绫引首。高丽纸赙。出等白玉碾龙簪顶轴,檀香木杆,钿匣盛。” 意思是:两汉、三国、王羲之、王献之、六朝、隋、唐各代君臣的墨迹,用刻丝楼台图案的锦作包首,青绿色席纹锦作天头,大姜牙云鸾白绫隔界,高丽纸拖尾,特等白玉雕龙簪顶状轴头,檀香木作天、地杆。“米芾临晋、唐杂书上等,用紫鸾鹊锦裱。紫施民里,楷光纸赙,次等簪顶玉轴。”就是说,米芾临摹晋、唐各种书法中的上品,用紫鸾鹊锦作包首,紫驮尼作天头,楷光纸拖尾。次等簪顶状玉作轴头。宋高宗在《翰墨志》中记载: “其间书法名迹⋯⋯皆用皂鸾鹊木锦褫,白玉珊瑚为轴。”收集到的名人书画,命专人装裱,都必须用黑色鸾鹊木锦作装裱材料,白玉珊瑚作为轴头,足见宋代对装裱材料的重视、规定之严格,且材料种类繁多和华贵。
三、研究传统书画装裱材料的意义
1、为我国书画史、装裱史、纺织史、造纸史等的研究提供佐证
据考证,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我国的纺织业不仅萌芽早而且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随着养蚕纺织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能制成精良的丝织品,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楚国的《人物御龙帛画》和汉代《马王堆帛画》即为证据。这两幅帛画是考古发现最早使用装裱材料的,证明当时帛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高。《人物御龙帛画》最上端横边裹着一根细直的竹条,并在竹条上系着棕色丝绳,可以垂直悬挂。最初的装裱材料完全是由当地特产所决定,是就地取材的结果。两幅帛画有力地证明湖南当地丝织技术发达较早的历史,同时也说明当地盛产的竹子质地坚韧防潮,不易变质变形,湖南不愧为装裱发祥地。
帛包括生丝制成的绢和熟丝制成的绫。到唐代织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制成的绢更宜于书画,书画效果更佳。隋代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用的就是单丝织成的绢。
汉恒帝时期的《列女屏风》是用较粗的麻纸裱背的,证明了秦汉时期造纸业的兴盛。当时人们利用植物纤维造纸,制成了相对于丝织品价格要低廉多的麻纸。保存至今的《五牛图》是唐代韩滉的画作,是宣纸作品,距今已逾1200年。证实隋唐宣纸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精细。现存《游春图》在宋徽宗时期重新装裱,用黄绢作卷首,隔水所用的是树皮纸,黄绢后隔水,后有拖尾纸。可见,宋代绢的质地更加细密、精美,纸的种类也更加丰富。
推荐阅读:装裱书画的品式及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