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牧歌其人及其山水画的境界美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牧歌其人及其山水画的境界美

牧歌其人及其山水画的境界美

作者:佚名      中国书画编辑:admin     

  王 堡

  中国西部山水花坛享有盛名的老画家、国家一级美术牧歌先生,本姓穆,名墨也,后更名为牧歌。意在“为天山立传,使瀚海长春”,以笔歌墨舞颂天山也。

  一

  牧歌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郊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忠厚敬业的私塾先生,他从小在父亲身边受到良好的教育。童年就酷爱艺术,除绘画外,还喜爱书法、音乐、舞蹈、表演和耍皮影、拉洋片等等。

  1953年夏,牧歌毕业于原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为新疆奇峰异壑的山川景观,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所吸引,自愿申请来到新疆。由于当时被分配在乌鲁木齐市总工会宣传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得以经常下厂矿企业,走农村牧区,进天山、穿戈壁,了解到丰富多彩的多民族群众生活以及独特、绮丽的边疆风光,从而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激起了旺盛的艺术创作欲望。他的创作生涯从版画开始,几块小木板,一盘木刻刀,走到哪里背到哪里,刻到哪里。初期的作品《天山石峡》、《牧归》就这样问世了,并被评选为“首届西北五省美展”参展作品。更未荣幸的是,他的作品受到了我国老一辈著名画家彦涵先生的赏识和肯定。在彦涵先生的热情指导下,画技迅猛提高,成果愈来愈多,精品迭出。他的《工人新村》、《金秋捷报》、《草原欢声》、《煤矿一角》、《葡萄园里育新人》、《踏破冰封千里雪》、《朝霞》、《秋波》等数十幅版画,多次在国内外参加展出。《共人新村》由文化部对外文委作为礼品,馈赠29个国家。

  牧歌的版画作品,刀法爽利,挥洒自如,线条老辣,刚柔相济。单色画黑白对比强烈,墨色沧浑,套色画设色明快,纤尘不染,即用足了木刻的表现手段,又融入了铿锵有声的金石韵味。无论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画风心意盎然,作品雅俗共赏,给人以真实和美的享受。

  二

  牧歌在中国画的研习上,具有扎实的功力,他不但师承长安画派著名画家石鲁、赵望云、邱石冥等先生,从艺术思想、德行修养、绘画艺技等方面得其精髓;还潜心阅读了《中国美术史》,谢赫的《古画品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王朝闻的《新艺术论集》,乃至罗丹(法)的《艺术论》,康定斯基(俄)的《论具体艺术》等论著,众采百家之长,认真吸取各流派先进文化的艺术成就,以开拓自我创作的新领域。

  艺术的源泉来自生活,牧歌坚信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就是在生活里摸爬滚打和战斗的一生。一个有出息的艺术家,必然是一个以真情实感去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人生、热爱一切所要描绘的主体的人;一幅成功的作品,也就是一个艺术家真实感具象化的总结。他还认为,缺乏生活的作品,只能是凭空想象,七拼八揍,堆砌成幅,那根本不是艺术。画家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近半个世纪来, 他不停地迈开双足,跑遍天山南北,从社会和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寻觅题材。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和艺术思维感悟中,他发现新疆的地貌气象复杂,以天山为界,南北殊异,风物迥然不同。要准确地去把握它、表现它,在用墨的浓淡、枯湿,色彩的烘托、点染上,都必须把握好这个特点,才能在构思、构图、设色赋彩上达到笔到、意到、神到的境地。他总结和提出了新疆山水“南苍北润”的创作理念;还摸索出“依山取景”和“积粒法”等一套新的技法,形成了自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于是不断创作出一幅又一幅墨气淋漓、韵味憨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鲜明明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牧歌的作品,讲究立意,追求情趣和诗境,从幅幅精心构图、着意笔墨、充满生机的图画中,人们的思绪受到触动,心灵受到震撼,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鲜美的感受。他的代表作《风吹草地见牛羊》、《山雨欲来》、《五月天山分外娇》、《芳草天涯》、《云涌天山浮》、《鸿雁长鸣》、《秋韵图》、《天山情》、《草海情思》、《雪花联玉树》、《山高千万丈》、《雄峰柱西陲》、《石门颂》、《魂系天山》等一批精品,或巍峨挺拔,或浑厚豪放,或峥嵘苍古,或稚拙高雅,或清俊冷逸,或林莽迷离,皆仪态万千,风骨迥异,极尽其妙。

  《古道明珠》,是画家描绘铁门关时空变迁的一幅让人即熟悉又眼生的精心之作。熟悉的是画家取材于铁门关的山势实景,铁门关,位于南疆库尔勒市近郊山谷中,据《明史山域传》记载:“有石峡,两岸如斧削,其口有门,色如铁,蕃人号为铁门关”。自古为铁马金戈、兵家必争的要隘。眼生是是画家笔下一派新风扑来,在两岸对峙,山色如铁,林木蓊郁,飞泉直泻的壮观景象前,罪惹人眼的是一座白墙红盖水电站巍然耸立,这是万家灯火之源,标志着铁门关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此画在香港《文汇报》发表后,深受艺林同道的好评。共同指出:《古道明珠》是在继承国画传统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探索描绘边疆风景的新技法取得成功的佳作。

  牧歌为天安门城楼大厅所作巨型横幅《芳草天涯春常在》,画面上巍巍天山,重峦叠嶂;弯弯曲曲的小河上,笼罩着轻纱般的薄雾;膘肥体壮的牛群散游于牧村周围,哈萨克人家的毡房前,似乎可闻到牧女煮奶茶的芳香。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呈现出一派天人合一,幸福、祥和、安宁、丰盈的景象。画家调动画中的烟云、河流、林木来处理画面上的层次,使天山的雄姿与春潮的温润融为一体,具象与抒情达到完美的结合。诚如一位画家所评价的:“《五月天山分外娇》既有传统绘画构图的高深,又有画家专为表现新疆山水而摸索的笔下的开阔与博大,站在画前无不为自然之美所陶醉”①。同类型佳作还有《天山长虹》、《火焰山下》、《石门颂》等,无论从观念、题材、具象、变现方面,都显示出画家在中国画“新”、“旧”交替、继承创新的路上探索前进迈出的坚实脚步。

  牧歌深谙诗情画意之道。宋人苏东坡在赞美王维诗歌时有一句名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论家赵孟溁也说:“诗为有声画,画为有声诗”。朱光潜先生认为,画中具诗情,乃是画家的“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融化”所造构的境界。引诗情纳入画图,是牧歌绘画的匠心所在。

  高天乱云翻滚,似群马驰空,搅碎满天云雾;远山铁骨铮铮,从云雾间时露时没;小河若隐若现,落日的余晖忽明忽暗,草原上的色泽瞬息万变;疏疏落落的牛群该回栏了。这就是牧歌《山雨欲来》所表现是审美意境,这是一幅泼墨重彩的大写意作品,画家以最丰富的大块色调处理主景,烟岚浮沉,把草原、远山与天际拉得深远,给人以“山色有无中”(王维诗句)之感,在中国画的淋漓墨气与西洋画的光影明暗碰撞交融中呈现出一种既统一又别致的抒情韵致,以一种最含蓄的视角语言道出了一个山雨欲来的“画眼”,有心人不难看出,画面中心的最显眼处,一头壮牛已警觉到草原上气候骤变,雨兆四起,它顾不得再低头草,而是急忙抬头寻辨归栏的去路了,透过这一细节,似乎让人感到雨点已迎面袭来。此画的章法布局新颖独特,笔墨技法精纯极具个性,诗情画意俱足,不失为画家上乘之作中的精品。

  当我站在《鸿雁长鸣》的立轴前,仿佛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清晰中有模糊,模糊中又见清晰,诗人诗句“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②。“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③。“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④的意境立刻涌上心头,布满整幅作品的,是一座从戈壁瀚海中拔地而起的高山,气势宏伟,气势雄伟,奇姿卓立。时近深秋,天边几点疏星在晨曦中隐现,一队鸿雁悠然掠过长空,落下一串清脆的名声,天地间一尘不染,一种圣洁、安宁的心境油然而生。画家采用了“无我之境”(王国维语)的艺术创作手法,画中未见人影,也看不到牧归的羊群,却使人在画幅前引发出超越时空的联想,又仿佛听到了塞上远去的历史回声……静观自得趣,细思无限情,这正是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神奇魅力所在。

  《隆冬行》,是牧歌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是画家创作高峰时期的一幅雪景,构图满密,造景奇绝,边塞风情尽收眼底。画面上部,隐约可见礁石嶙峋,阳光并不耀眼却有一种暖人心窝的光芒。主景林木交错,枝枝丫丫间满簇簇新雪,确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⑤之妙。下半部留白为雪,在一片茫茫雪野上,三三两两维吾尔人,或步行、或骑马、或乘木板车,踏雪寻径,渐行渐远,直向密林深处。从他们的华丽着装上看,显然是去参加一个节日集会或喜庆活动,尤其是三个维吾尔妇女途中相遇,停步相互问好,亲切交谈的场景,使人顿生亲和之感,忘却隆冬的奇寒。画中传达的恬静气氛,空灵的情趣,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不令人叫绝。牧歌的雪景画,行笔挺劲凝练,墨彩豪放飘逸,层次无限,质感淋漓,如《瑞雪初晴》、《甲子隆冬》、《雪花联玉树》、《琼华玉树图》、《古树银花开》等,都倾注着画家饱满的热情和情趣,幅幅充满了壮美和清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惑。

  在长期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牧歌发现在浩瀚无垠的大戈壁周边,常见一种由泥岩、卵石、砂砾组成的山体,这也就是中生代的侏罗、白垩和第三纪的红砂、砾岩和泥岩组成的风蚀地貌,他们大多雄浑挺拔,其状怪异,有是寸草不生,有的植被稀薄,有的如古堡残垣,有的如驼队踟躇,还有的似人似兽,尤其是在烈日的光照下,或是风雨夕阳中,更显得光怪陆离,神秘莫测。在画面上如何表现其质地及韵味,是牧歌一直在琢磨的一个新问题,一次,画家在洗笔时,笔下却发现了一种渗透着砂砾感的粗壮墨晕,画家眼前一亮,这正是他所想要表现的笔墨效果,经过百余次的实验与实践,创造出了一种独特技法,也就是以特制的浆水、矾水合墨、调色,将我国大写意画作中使用的泼墨、泼彩技巧扩展运用,既增强了色调的流动感,又能显示出在同一系统色性中,产生出隐藏的、微妙变化的多样性,并将国画传统技法中笔峰运用的侧、逆、推、提,或在笔的运用中揉入颤笔勾勒描皴,从而使山水肌理有效地凸显出立体感和空间感,画家把这种新技法称之为“积粒法”。在他所创作的许多作品中,如诗情画意俱足,境地惟清惟静的《鸿雁长鸣》;奇峰深壑,拥翠浮岚的《山复一山》;洪荒峻岭。扑朔迷离的《夕照阿山》;阳坡初绿,石泉含烟的《天山春早》;杉松蓊郁,古道凌空的《魂系天山》;空谷苍茫,野鸟翱翔的《天高任鸟飞》;山随烟云动,禅意扑面来的《阿山魂》等,都足以佐证画家运用“积粒法”取得的鲜活硕果。这些作品,不仅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的时序变化,色彩差异,而且精彩地再现了景物的特殊质地及其神韵,充分展现了新疆苍茫、巍峨而又不失秀美,宁静的山川地貌的风骨之美。若非画家长期深入生活,细致入围观察,呕心沥血琢磨,那是无法获得这个技法的创立的。

  新疆地区,无论是天山南北,还是塔河两岸,人们都常见到一种称之为“平顶山”的山势。这种平顶高原的地貌,山下仰望是陂陀高耸,山到山顶则是平川坦道。这样的地带,常常是牧民们放牧、居住的最好去处。牧歌在处理此类景观如何入画时,在章法上,他不为传统的“三叠两段”技法所束缚,也不受“下开上合”的程序所困囿,而是“依势取景”,以意造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⑥。他不是对景写生,而是对景创作,把视线引向无限深远的平顶山头。试观《金秋季节》,其基本画法是抽象概括,色墨交融,随心所欲,一气呵成,大笔晕扫的石壁横空,随笔点垛的红树欲燃,进而构成一幅秋水欢石壁,石壁映流云的幽奇意境。尤为独到之处是,画家别具匠心地把近景淡出观众视线,把主景拉近以引人注目。天际青山如黛眉,空间无限深远,牛群仿佛从白云深处滚滚涌出山头,两牧人一坐一立,顾盼生情,自得其乐,达到了物象与意象的高度统一,一幅牧村丰乐图便跃然纸上。笔者以为这是画家大写意作品中的一幅精美之作。类似这一风格的代表作还有《山花千万朵》、《母亲的乳汁》、《金色的帕米尔高原》、《夏风》、《盛夏》等。这些作品,章法布局新颖独到,山光水色、牧村、人物密不可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既有高度浓缩的诗意,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凸显意笔写神的美学意蕴。

  牧歌对国画艺术的追求,既注重继承传统,又力求在绘画语言和笔墨技巧上推陈出新;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来自于对生活中美的发现,从而把自己的观念、情思、感悟、意趣和创作激情融汇升华,使作品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给人一种笔力劲健,墨气沉厚、质感深邃,大开大豁,崇高壮美,沧浑古拙之感,实具东方民族艺术大家的风采。

  三

  近半个世纪以来,牧歌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绘画作品,这是画家对社会,对人生的奉献。牧歌的作品,无论是版画还是国画,都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国内和国外,如法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三十多个国家都多次展出;有近百幅作品刊载于《人民日报》、《美术》、《文汇报》(香港)、《大陆桥》(外文版)以及其他国内外刊物;有的作品分别由故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有的作品为国际国内藏家及友人收藏。

  由故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分别为收藏的版画作品有《工人新村》、《千军万马运肥忙》、《葡萄园里育新人》、《草原欢歌》、《踏破冰封千里雪》,以及国画作品《五月天山分外娇》、《芳草天涯春常在》、《太古洪一巨峰》等等。2004年,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他敬献书画作品一件,由毛主席纪念堂永久收藏。另有《朝霞》被收入《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大型画集,版画《秋波》获中国“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大展”铜奖,国画《雨后天山美如画》参加全国性“当代中国画联展”。1995年获新疆文联为四十多年来对新疆美术事业做出突破贡献的美术家颁发的“金沱江”,1996年获中国版画家协会为全国优秀画家颁发的“鲁迅版画奖”。1998年8月,《牧歌画集》(第二本)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生平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等三十余部辞书。

  牧歌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先后办过四十多期美术学习班,培养了美术工作者千余人。他又是地地道道的桃李满新疆的一位美术教育家。

  牧歌平生襟怀坦荡,温良敦厚,从外边看,他质朴内向,言语不多,却极富感情。一生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对于公益事业,经常慷慨解囊,交友处世,尤重诚信,画家身怀绝技,誉满画坛,却从不自满和骄傲,而是虚怀若谷,精益求精,纵观其人品艺品,堪称“德艺双馨”。

  如今,牧歌先生已年届八十,满头白发,然其精力充沛,老当益壮,仍笔耕不辍,诚如刘海粟大师所言:“写写画画,长寿秘诀”。可以预期,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老家画依然朝气蓬勃,一派生机,将有更多、更精、更美的作品献世。

  2001年,小暑前后,初稿

  2007年,谷雨前后,增订

  初稿截于《新疆日报》2001年9月12日,译文转载于《KOHTNMOCT》《大陆桥》2003,NO.5

  注释:

  ①、杨飞《用画笔绘出新疆草原的牧歌》。《文艺报》1990.7.21

  ②、温庭筠《苏武庙》诗句

  ③、赵嘏《长安秋望》诗句

  ④、李益《听晓角》诗句。“小单于”,一种吹奏乐曲

  ⑤、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南朝·宋人王微《叙画》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