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3年度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推介活动评比”中,哈尔滨南岗展览馆荣获黑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最佳藏品征集奖”。当记者询问国有博物馆为何文物靠征集而不是“淘宝”来寻找时,圈子里的人私下坦言道,文物市场其实假货充斥,很难“淘”出东西,而征集来的文物则比较靠谱,毕竟要经过国家权威机构鉴定后才能入库的藏品。
不经意间,哈市“文物市场”赝品横行的秘密就这样被戳破了,带着一份好奇,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收藏界的权威们,试图一探其中的究竟。
上万藏品经鉴定九成是赝品
20日,哈尔滨钱币博物馆钱币义务鉴赏现场人头攒动,距离鉴赏活动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就有几十位市民拎着大包小裹,在门前排起了长队。
现场有一名老年的收藏爱好者,一下子掏出了好几件藏品,但都被专家毫不留情地打回了“原形”,“你这个罐子是仿清代的;这幅画虽然卷轴看起来很旧,但装裱很粗劣,不是张大千的真迹;至于你拿来的十几枚‘袁大头’都是假的。”老人的表情变得有些沮丧,随后离开了。这一天专家还真的评出了“鉴赏明星”,它是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纸币,属真品。而当天近百件来鉴定的藏品,大部分是赝品。
哈尔滨钱币博物馆馆长李斌,这些年一直参与免费鉴赏工作,他坦言,从2007年12月20日第一次免费鉴赏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时间,每月的5日、20日是免费鉴赏的日子,因为7月20日的鉴赏日赶上周末,当天来的人格外多一些。免费鉴宝日最初的鉴定范围仅限于钱币,后来为满足市民需求,又增设了其他鉴定项目。
目前,该馆已为近万市民免费鉴定上万件藏品,通过鉴赏活动的确发现过一些价值较高的文物,如宋代古钱、金卢布等,但总体来说珍品凤毛鳞角。在现场,很多人都说自己的藏品是宝贝,用白布或红绸包裹得严严实实,但专家鉴定后发现,其中的真品并不多,这些年藏品鉴定有九成以上都是赝品。
“走火入魔”的大有人在
23日,记者来到省博展文物司法鉴定所,正赶上一个小伙子从包里拿出来一块精美纸箱包装的石头请专家鉴定,“淘来的,朋友说是鸡血石,你们给看看吧!”小伙子递过石块,专家拿着放大镜端详了一会儿,“假的。是用红色硫化汞染色的普通石头。”一边说着一边将石头递给了小伙子。
“不能吧,那么一大片红色呢,人家说是昌化的鸡血石。”小伙子有些着急地问道。“真鸡血石表面一般都比较细腻平坦,没有太多孔洞;而造假的鸡血石往往采用浸渍法染色,时间一长,表皮的毛孔就会变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表面会发现细小的棕眼,你的这块石头就是这样。”工作人员一边介绍着,一边让小伙子凑近透过放大镜仔细看。“真鸡血石的红色是由内而外立体分布,很有层次感,颜色渐变的过程也比较有层次。而你的鸡血石的红色都呈现在一个表面,缺乏层次感,渐变过程也比较散乱,造假迹象明显。”听到这些,小伙子的汗水顺着面颊往下流。
“不是跟你说了吗,漏不是那么好捡的,你打工挣钱也不容易,挣的那点儿钱都花在这上面了。”工作人员有些埋怨地说道,小伙子表情有些尴尬,悻悻地离去……
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小伙子是博物馆文物司法鉴定所常客,只是一个普通打工者,每月工资才两千多元,而这块所谓的“鸡血石”竟花去了他两个月的工资。
省博物馆文物司法鉴定所副主任蒋义涛介绍说,这些年收藏活动很火,前几年,搞收藏的主要是文物爱好者,或是手里有闲钱又对文物感兴趣的人。他们有的是受祖辈父辈的熏陶,走上一条由收集邮票,到搜寻钱币,再到收藏文物的自学道路。随着各类鉴宝活动的火爆,曾经的精英收藏,在当下已变成了全民狂欢。很多市民都参与到收藏中来,有许多是普通的打工族,渴望着一夜暴富,进行收藏投资。其实现在连收藏专家几近无漏可捡,所以普通的收藏者更不要有这种心态,生活本就不富裕,把有限的钱,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交学费”上,看着都让人叹惜。
大老板花70万买回千元陶瓷盆
采访中,蒋义涛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前段时间有个包工头,在内蒙古搞工程,人家刚给他结了七十万元的工程款。在回哈的路上,碰到有人卖清光绪年间婴戏图陶瓷盆。卖的人说陶瓷盆是家里祖传压箱底的宝贝,曾有人出150万元要买这个盆,他父亲当时都没舍得卖。现在老父亲查出得了肺癌,家里急需钱给父亲治病,不得已,他背着父亲把盆拿出来,100万元就卖。几经讨价还价,那个包工头以70万元价格买下了陶瓷盆。
后来,那人请蒋义涛帮忙鉴定,蒋义涛说那个陶瓷盆看上去有些旧,已没了亮光,但在专业人士眼中,是做旧的活儿,工艺是现代人仿制的,然后将盆底磨平做旧。新的陶瓷看上去有亮光,造假时人们只要用酸去掉新的亮光,就能达到陶瓷显旧的目的。而按照现代工艺品的价格,那陶瓷盆最多也就值一千多元。
国宝名画自己送上门
“真正的收藏不应以经济追求为目的,否则要交很多学费。”说到现在老百姓对收藏的痴迷,蒋义涛主任感觉现在的多数收藏者都过于功利,只看重文物的经济价值,而忽视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对那些收藏感兴趣的爱好者,他总会劝告:“先不要去市场上买,要多看真迹,先要进行学习。你们收藏爱好者的积极性越高,上当受骗的几率就越大,千万别花大价钱‘捡漏’。”
在蒋主任看来,搞收藏必需有两个基本要素:有闲钱,有一定的收藏知识。平民百姓千万别指着收藏发大财。小的投资,即使是赝品,也可以作为工艺品摆放家中,对家庭生活没有太大的伤害,否则奔着一夜暴富的目的搞收藏,很可能是“杯具”。
其次,要有相关的知识。哈尔滨收藏界一直流行着几个经典段子:在哈市经营书画云宝斋的老板有个价值上千万元的宝贝,却是不费吹灰之力自己送上门来的:2004年,一个俄罗斯女子兜售画卷,他花2万元购买,结果那是元代盛懋盛子昭的名画《辋川胜境》,是难见的国宝,价值应该在几千万元以上。哈尔滨收藏了百余块老怀表的曹增伸,其价值上千万的藏品大多是淘漏淘来的。
其实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多人是只知其结果,却不知其所以然,云宝斋的老板本身就是学画的,还创办《中国美术》杂志,有着十几年的经营书画经验。而曹增伸受祖辈父辈的熏陶,年轻时就喜欢搞收藏,又曾担任哈尔滨机械研究所所长,因为是机械方面的专家,他对机械结构的怀表的认定,有着独到的心得,不太容易走眼。
哈尔滨收藏界的大咖“老孙”介绍说,文物和一般商品不同,不能像商品一样明码标价,做收藏靠的是眼力,个人的鉴赏能力不同,经常有“捡漏”和“走眼”的时候,能淘到宝是多年相关知识积累的结果,而且古玩市场长期以来就有个“不退不换”的行规,因此,搞收藏先要爱好,做某方面专家,把收藏的相关知识弄懂搞通,才能事半功倍,收藏到好东西。
压箱底老物件也有收藏价值
前段时间,哈市南岗展览馆举办了以“历史文物暨文学艺术作品捐赠展”为主题的展览。展览的86件物品均是市民捐赠的,展品中有俄文秋林公司发票和俄式咖啡壶、俄国油画,还有早年间市民常用的俄式椅子等。而在专家眼中,其实自家使用的老物件也有收藏价值。
哈市南岗展览馆自开馆以来首次举办个人展的文史资料收藏家朱俊峰老人就是这样一位。年过八旬的他,从十几岁时就开始收藏,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收藏有意义的物件的机会,藏品包括照片、史料、粮票、邮票、报纸、门票、收音机、电话等,有上万件之多,记录了冰城近百年间的巨变,现在已成为了文史收藏的大咖。
在哈市南岗展览馆里摆放的一对俄式老木凳就是市民王敬喆捐献的。王敬喆的父亲1930年左右在当时的南岗商圈为俄国人打工,几年后俄国人离开哈尔滨时,将一些家具留了下来,王敬喆的父亲便将这对凳子拿回家。王敬喆说,这对木凳当年是她家的“主力”,吃饭、招待客人、孩子写作业都要用这对凳子。最令她怀念的是,祖母过去总是坐在这张凳子上。祖母当年坐在凳子上的一颦一笑,仍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老木凳,让她回想起过去的日子,充满浓浓记忆。
在蒋主任看来,如今,收藏已经成为投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大军之中,但把原本好玩有意义的东西变成了一味追求升值空间的全民性投资运动却是不可取的。因为收藏原本应出于兴趣爱好,增值只是副产品,收藏人士关注的热点应该是藏品的艺术属性,重要的是人文历史价值而不是市场价值。如果一些人收藏一定在意市场价值的话,与其到处寻那些摸不着边的“珍品”,不如好好留存家里的老物件,这些藏品可能增值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