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 王志东 王铁
如果没有之前在青山湖畔生活经历,宋雨桂对于山水的感悟恐怕不及黄公望。如果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恐怕宋雨桂很难有黄公望那般洒脱与不羁。但一切都是如果,现在的宋雨桂,不仅仅拥有不输于黄公望的生活经历,更是在心境上与黄公望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没有灵感不动笔
宋雨桂作为此次《新富春山居图》的主笔,在外人的眼中,他势必要经历难以想象的压力。然而,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宋雨桂却爽朗地一笑,说:“没有压力。”在宋雨桂的眼中,压力是一种与艺术创作相对立的存在,如果一个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压力,那么他的创作便不会潇洒,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在进行此次《新富春山居图》创作的时候,宋雨桂并没有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话虽如此,但宋雨桂给自己减轻的仅仅是心理上的压力,任务的繁重依然让宋雨桂在过去的九个月时间里,经常在破晓时分才能卧榻休息。但是对于宋雨桂而言,这样的生活并未让他感到不快,相反,他却在创作中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种种快感。这样的状态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在记者与宋雨桂接触过程中,记者却能深切地感受到,宋雨桂此次创作《新富春山居图》,用的已经不再是画笔,而是他自己的心。或许,对于这样一位已经能够创作出“天成”之作的艺术家而言,只有像《新富春山居图》这样惊世骇俗的作品才能够真正彻底激发他身上所有的艺术细胞。
的确,宋雨桂告诉记者,在平日里他并不算是一个勤奋的画家,而他“偷懒”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真懒,而是因为没有创作灵感。在宋雨桂看来,灵感是一个艺术家及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最根本的所在,没有灵感所创作出来的东西可能会是佳作,但绝对不会是传世精品。
生活经历不输黄公望
然而,仅仅有创作激情和勤奋,显然并不足以让宋雨桂成为《新富春山居图》的主笔,暂且抛除技法的层面,单就个人经历,宋雨桂便有着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史载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时,已在富春江畔生活多年,而为了创作此画更是深入刻意体验生活,对山水的如此观察与感悟也是《富春山居图》能够成为“画中兰亭”的重要因素。如果换作其他画家,想要创作《新富春山居图》,势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富春江两岸的山水人文,但是宋雨桂却不用如此。“富春江整个沿江两岸的山水中和辽宁的青山湖差不多,辽宁电视台台长到我们那儿看完了以后就说,这个地方富春江怎么和你的青山湖一样? ”宋雨桂1991年在青山湖建了中国第一个画家村,按照宋雨桂的形容,富春江的江面没有青山湖宽,山没有青山湖高,但是整个地貌的形态差不多,非常相像。在这之后,宋雨桂在青山湖生活了五、六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也不是画家,我是一个农民,就是对那里的山已经是滚瓜烂熟。 ”如此的滚瓜烂熟让宋雨桂具有成为《新富春山居图》的“先天优势”,从对自然观察的积累深度相比,宋雨桂已经不逊于黄公望,而这也是他能够而且敢于接受此次挑战的重要底牌。
不过,毕竟是南北差异,虽然山水相像,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气质。宋雨桂认为青山湖的湿地比富春江的要好,那个湿地里的山很适合绘画表现,而现在富春江没有这样的石头面,多半都是青油油的树,自然生态绿化都比较好。如果将这二者进行对比,青山湖那个地方应该说比富春江要壮观,富春江比青山湖更加柔美,不是优美,是软的东西在里边,而青山湖有一种刚的成分在里边,南北山的差异就在这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