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母亲生于1913年2月3日,今年过了百岁寿辰。母亲既是不断追求知识、参加社会工作、经济独立的职场新女性,同时肩负生儿育女、扶老携幼、主持家政的重任。她和父亲李蕤患难与共,经历坎坷,却总是心态平和,坦然面对生活。”
记者采访宋映雪老人时,她正在小区和一群老人合唱《流亡三部曲》,如今除了《松花江上》外,其它两部已鲜为人知。而宋映雪老人却能完整地唱出这三部曲来,足令小区居民惊讶,纷纷与她合影留念。熟悉的歌声仿佛把她带到了几十年前的峥嵘岁月。
从大家闺秀到时代先锋
宋映雪,本名宋秀玉,1913年生,河南邓县人。她的父亲宋子英是一名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所以宋映雪和她的两个妹妹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中都不缠足、不扎耳,而且都进了学堂念书。1932年她考入河南省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即省立开封女师),并在《河南民国日报》主编《妇女周刊》,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1937年抗战爆发,宋映雪和进步学生一起在汝南组建了“青年抗日救国委员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她和丈夫李蕤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宋映雪在河南省妇联工作,主编《河南妇女》月刊,还在省广播电台主持《妇女儿童》节目。1953年,她随李蕤调到武汉,先后在中南出版社和《长江文艺》任编辑,上世纪80年代在武汉市文化局离休。
河南大饥荒的历史证人
1942年,河南发生惨绝人寰的大饥荒。李蕤挥笔写就通讯《无尽长的死亡线》。他作为《前锋报》“特派记者”,到灾情最严重的陇海铁路沿线采访,继续写了十多篇披露灾情的报道,结集为《豫灾剪影》。
随着时代的进步,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2012年12月,随着电影《1942》的上映,追寻河南大饥荒的真相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此时李蕤已去世14年,作为李蕤的遗孀,百岁老人宋映雪接受了多家电视、报纸的采访,面对摄像镜头,她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清晰地回顾她和丈夫在70年前亲见亲历的往事。《凤凰卫视·大河之殇》、上海电视台《真实第25小时》以及《南方周末》等新闻媒体,都报道了宋映雪老人对这段历史的见证。
读书写作是老人的长寿操
宋映雪老人一生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读书写作是她的“健脑操”,视力较好时,她撰写了30多万字的回忆录《我这一辈子》;如今视力渐差,她仍坚持练习书法,背诵古文,口述历史,保持清晰的头脑和百岁老人罕见的记忆力。
2010年4月,子女用家用摄像机为她摄制了17分钟背诵“群英会蒋干中计”的视频,传到网上赢得一片喝彩,以此申报香港“世界纪录协会”项目,获得该协会颁发的证书。今年8月,她用45分钟写完王羲之的《兰亭序》,再次获得“世界记录证书”。
不久前,老人的堂弟来访,老人以自创并手书的《长寿歌——仿刘禹锡陋室铭》相赠:“食不在精,营养即行,衣不在贵,适体则宁。人到老年,心态平衡。快乐自寻找,正确对疾病。亲友可吐诉,子女送温情。可以听音乐,学朗诵。无不良之嗜好,无利禄之劳形。养鸟兼莳花,赏心又活动。宋子曰:健康为宗。”这也可以说是老人的“长寿经”。
如今,老人已四世同堂,家庭其乐融融。老人对记者说,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尽量做个健康老人,不成为家人的负担,多为社会发一点余热。(记者 毛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