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似乎有些危人耸听吧。
日前,在京城举行首届中国汉字书写与传承高峰论坛,主题是以“信息化时代汉字的书写和传承”。表面上看,信息化与汉字的书写和传承似乎“牛头不对马嘴”,居然还需要在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举行这样一个论坛。其实不然,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汉字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场汉字危机正在悄悄地来临。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博日渐代替了手写日记,电邮几乎取代了书信……以键盘输入代替汉字书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传承了数千年的汉字文化,也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对于书法而言,更是有一种生死存亡的危机。
汉字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藏的丰富内涵与智慧,使中华文化绵延千年而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成为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而当前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发展,汉字,尤其是汉字的书写,已明显受到强有力的冲击,特别是来自电脑键盘输入方式的冲击,这对文字书写可以说是致命的。
当然,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对汉字的传播作用。但其负面影响,则催生出提笔忘字、书写不规范等信息时代的“书写失忆症”。当今多数年轻人,别说以毛笔书写汉字,就是钢笔的书写方法,至少过半是不规范的,孰为可悲也。
汉字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在构造上,汉字有着构思之美,近取之身、远取之物,这在世界其他语言文字上是无法比拟的。在形式上,汉字有着韵律之美,书写汉字可通过轻重的变化,以改变书写韵律。这种美构成了汉字的意识,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而这种艺术语言正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 书法。
书法是在中国特有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而成长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传达了中国文化的韵致。凡是熟悉、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都会对中国书法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好感和兴趣。
早在公元三世纪,中国书法便已传到朝鲜半岛,大约七世纪就流传到日本,八世纪以后,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大家的书法开始在日本风行,此后,书法在日本蓬勃发展,迅速普及。近年来,中国书法被越来越多欧美艺术家所认识和欣赏。中国书法遵循艺术规律,有严谨的法度,同时又具有无限的自由创造空间,即追求形体的美感,保持其“见形思义”的特点,又不断挑战创作者抽象思维的水平。中外艺术史学家称中国书法是“艺术的极致”。
书法不但是一种人格修养的方式,在创作方法上还是“多元”的,既有含蓄典雅的士大夫式的,也有一些人崇仰的“艺术家”派式的,而放纵程度则不亚于某些现代主义大师的表现。
书法的中国民族性是书法艺术及其国家立身之本。它天然地拥有世界艺术一份子的合理身份。应该说,一个民族的艺术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需求,不断吐故纳新,克服其“片面性”和“狭隘性”,使一个民族的艺术不断吸收新时代的精神内蕴。
谈到书法的时代性,就不能不提到“书法传统”。书法的艺术传统是什么?笔者认为至少必须以古为本,以古求新的书写创作观。书法发展至今历数千年,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书法艺术,尤其发展至清朝,无论皇帝还是皇室成员,几乎都擅长书法。清初内务府尚且开办“如意馆”,以培养书画人才,书法艺术也就成为皇室成员的家传。数百年来,已形成了清逸典雅、雍容华贵的独特艺术门类。
时至今日,书法艺术的传承似有日渐式微的趋势。而汉字的使用与中华文化的传承,确实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更为严重的说法是对汉字的普遍藐视,可能会淡泊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作为书法表现对象的汉字,是书法通往文化世界的桥梁,却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遭遇到困局,是否应该通过着力提高全民的母语文字意识,增强全国人民对汉字及其书写的敬畏之心加以解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