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品赏古代舌尖上的书法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品赏古代舌尖上的书法

品赏古代舌尖上的书法

作者:佚名      中国书画编辑:admin     

  舌尖之说,已成昨日趣谈。什么都跑到舌尖上去了,书法也要凑这番热闹吗?倒也未尝不可,只要言之成理。理又在何处?赏习书法作品者,多只留意笔墨,而忽略其文之情之味,颇为遗憾。今舌尖之论,特要从几件论佳肴美酒的法帖中,缘情寻 “味“,以助书兴,岂不是有益之举。

  品赏几件“舌尖上的书法”

  文_ 守仁

  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是杨凝式的一封信札,全文如下:

  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

  杨凝式身处五代时期,官至太子少师。五代朝代更迭频繁,战乱连年,他几次入朝为官,又多次托病辞官。甚至佯狂避祸,后世称之杨风子。

  初秋七月,杨凝式午睡刚起,正感到饥饿,忽收到友人来信并赠送韭花酱和羔羊肉,吃过之后,感到非常美味,作此信答谢。信笔回帖,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意趣天然,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作家汪曾祺的小品文《韭菜花》,就是由杨凝式的《韭花帖》说起,认为把韭菜花写进文学作品,《韭花帖》是头一回,“读之如今人之语,至为亲切”,“韭菜花这样虽说极平常,但极有味的东西,是应该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

  韭菜的吃法有好几种,一种是春韭,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所说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中说到“春韭”。 车前子评说此意境既优美又贫穷。韭菜春天头茬最好吃,命贱得很,割了一茬又生一茬。

  第二种为韭黄,韭菜经软化栽培变黄的产品。颜色浅黄,嫩而味美。宋人最爱食用这种菜,陆游有“鸡跖宜菰白,豚肩杂韭黄”的诗句。

  第三种是韭苔,即韭菜的茎,在韭花还是骨朵儿,尚未开放时,掐来炒着吃。过了那几天,很快就老了。

  第四种就是抽出花苔的韭花,是秋天韭苔上生出的白色花簇,多在欲开未开时采摘。韭菜花可以腌着吃,汪曾祺说:“过去有钱人家自己腌韭菜花,以韭菜、沙果、京白梨一同治为粉齑,那就很讲究了。”有名的曲靖韭菜花主要的原料是切得极细、风干了的苤蓝丝,有一股淡淡的甜香,与韭菜花腌在一起。这里韭菜花相当于一种提鲜的佐料。昆明韭菜花是加酱和辣子同腌。

  杨凝式《韭花帖》

  墨迹纸本,高26 厘米,宽28 厘米,共7 行。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石渠宝笈》等书。

  “助其肥羜”的羜是出生五个月的小羊,杨凝式所吃未必是五个月大的羊羔子,只是因为诗经《小雅·伐木》中有“既有肥羜”,就借用了。韭菜花与羊肉同食,却是肯定的。杨凝式是陕西华阴人,汪曾祺考证出“以韭菜花蘸羊肉吃,盖始于中国西部诸省。北京人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或以为这办法来自内蒙古或西域,原来中国五代时已经有了。”

  现在吃火锅有很多自助的佐料,跟蒜泥、芝麻酱一样,韭菜花也是重要的一种。羊肉与韭菜花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组合。

  从书法角度,《韭花帖》深得王羲之《兰亭序》之意趣,用笔沉稳果断,笔力内含却呈现出飘逸之美,没有对《兰亭序》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功力是很难写出如此精妙的作品的。黄庭坚曾赞扬道:“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说杨凝式深得王羲之真意。

  《韭花帖》最奇特之处,是在它巧妙的结体与章法布局中,唐以来书法极讲究气与力的结合,创造了很多神完气足的传世佳作,但也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板滞之作。杨凝式此帖当属行楷,书家既不有意追求整齐的装饰效果,也不采用浪潮似的行气之法,而是闲庭信步,走走停停,有意无意,边前行边赏景。特别是从第三行起,书家更得心应手,三步一停,五步一望,顾盼有姿,字与字之间拉开不等的距离,如明星散落天空,似山间小花,点缀有序。通篇看来,字距大于行距,是《兰亭序》所未有的格局,人称“韭花章法”。

  从结体上看,安排得错落有致,疏密对比强烈。茂密而不使透风的字如:“兴、当、报、韭、其”等字,疏朗可使走马的字如“正、花、实、伏”等字。这些疏密的交错变化与章法的生动变化相得益彰,使得通篇作品趣味横生,精妙无比。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都是酒的名称,这是苏轼为美酒佳酿做的文章。苏轼生前十分喜欢这两篇酒赋,曾多次书写。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 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于一卷。自题云:“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洞庭春色”是用太湖(古称洞庭)柑橘酿制的酒。苏轼文中说:将千棵橘树,连同太湖的山水一同带回,伴以嘉禾之米,用三棱的茅草蒸出滴滴珠玉般的美酒。

  醪,指汁渣混合的酒,又作为酒的统称。松醪,即用松脂、松花、松子等酿成的酒。《神农本草经》云:“松叶、松节、松胶皆可为酒。” 我国酿造松醪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1974 年,考古队员在河北省中山县三汲中山王墓葬中发现了两壶古酒。其中一壶呈绿褐色,虽然距今已有2300 多年的时间,但出土时还散发着一股醇香。经专家鉴定,是史料中记载的当时各诸侯王喜爱的千日醉——古松醪酒。满城陵山汉墓发掘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酒器中的残留物中,也发现了与松醪酒成分相同的物质。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墨迹白麻纸本,高28.3 厘米,宽306.3 厘米。

  其中《洞庭春色赋》32 行,《中山松醪赋》35 行,另自题10 行,共77 行。

  此卷有乾隆题跋4 则,并有元代张孔孙,明代黄蒙、李东阳、王世贞等人题跋。

  到了唐代,饮松醪酒已在民间盛行,不少文人雅士都曾歌咏松醪酒。

  刘禹锡《桃源行》诗云:“筵羞石髓劝客飧,灯爇松脂留客宿。”在《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中,刘禹锡也有“橘树沙洲暗,松醪酒肆香”的名句。杜牧在《送薛种游湖南》中写到:“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

  不过,以松醪入诗最多,也最喜喝松醪酒的,当属李商隐。“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自喜》) “赊取松醪一斗酒,与君相伴洒烦襟。”(《复至裴明府所居》)“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饮席戏赠同舍》)“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潭州》)等诗句都流传至今。

  苏轼作松醪赋,乃隐喻自身之遭际。自己本是千岁之松,却不能充当栋梁,构建大厦,只能以松脂作酒,成就一些小用,写写文章,焉能经世致用,只是“味甘余之小苦,叹幽资之独高。”

  此二赋卷,章法似锦,韵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笔笔得心应手,字与字之间虽少见连笔,但运笔气韵贯通。全篇紧而不密,宽而适度,首尾相应,有一气呵成之势,令人爽心悦目。

  苏轼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其行书、楷书得力于李邕、颜真卿和杨凝式,而能自成一家。他的书法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书此卷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明张孝思云: “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 “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评:“精气盘郁毫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据记载此苏轼二赋成卷之后,曾由金末元初时人郭仲日所收藏,到了明代以后,先后由郑达、李东阳、陈朋思等人递藏,清代又由梁清标、张应甲、安仪周等人所得,乾隆时入藏清内府。

  辛亥革命后,逊位后的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洋人老师庄士敦的影响和教育下,出国留学的想法十分迫切,为筹集留学所需的大笔费用,他与其胞弟溥杰商定,以盗取皇宫中的国宝换取留学的费用,他以赏赐溥杰之名,经过两个多月连续不断的“赏赐”,先后把一千三百余件国宝书画盗运出北京故宫,并经天津等地辗转藏入长春市伪满洲国皇宫的小白楼内,至此这批国宝书画就静静地躺在溥仪为它们临时安置的处所内。1945 年日本投降,溥仪从长春伪满皇宫仓惶逃往了通化。主子一走,驻守在伪满皇宫内的伪兵乱作一团,他们开始疯狂掠夺皇宫内的财宝,小白楼中所藏的国宝书画也未幸免。苏轼此卷应该是此时流落民间。

  1982 年,吉林市的中学教师刘刚将此卷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刘刚说,他父亲刘忠汉解放前夕得到此卷,在其家精心保存了三十余年。

  怀素《苦笋帖》

  《苦笋帖》也是一封信。徐邦达考证:唐人写信用绢,是当时的习俗。

  原文是: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怀素给某位朋友说:苦笋和茶这两件东西太好了,就请直接送来吧。

  有句话叫禅茶一味,《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苦笋与茶都苦中有平淡清甜,说禅笋一味也未尝不可。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飞动圆转,法度具备。黄庭坚认为张旭草书妙在肥,怀素草书妙在瘦。从《苦笋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笔画粗细变化不多,显得单纯明朗,显出清逸之态,有古雅淡泊的意趣。

  怀素《食鱼帖》

  这也是一封短信: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九日怀素藏真白。

  怀素把身体不好归结于不能放开吃肉。苏轼曾题:“今观此帖,有食鱼、食肉之语,盖倜傥者也。”《食鱼帖》提到吃鱼吃肉的事,与佛家不同门派不同时期戒律的松紧有关,也与怀素不羁的个性有关。怀素七岁时入零陵书堂寺为僧,性情疏放,好作草书,喜欢酒后作书,“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前人评其草书继承张旭而有所发展,谓之“以狂继颠”,二人合称“颠张醉素”。

  怀素《食鱼帖》

  白麻纸本墨迹,高29 厘米,宽51.5 厘米,8 行,56 字。存世墨迹为摹本。

  明顾复《平生壮观》、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等著录。

  黄庭坚《苦笋赋》

  这是一篇有趣的小品文,文字清通,短小精悍,富于深意,前人谓之“文字简严,微有讥讽”。

  文中说苦笋虽苦,“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已带有讽谏之意。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对于这等见识的人,黄庭坚认为不可理喻,不必与之为伍。“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

  看来,相信耳朵,不相信眼睛的“下士”,古来不乏其人。

  苦笋,是苦竹之笋,品种不一,味微苦者可食,俗称“甜苦笋”。黄庭坚喜食苦笋,在此赋中夸赞苦笋之质:“钟江山之秀气”,“深雨露而避风烟”; 夸赞苦笋之味:“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在黄的文集中,有多篇诗文都谈到过苦笋。《书自作苦笋赋后》一文中,把江南、黔中所生苦笋与蜀地苦笋作了比较,认为蜀中苦笋不仅能食用,采食期长,且“味犹甘苦相半”,用姜汁与醋调味,是很好的美食。

  黄庭坚的字有个特点,左伸右放,像拿着平衡杆在走钢丝。中宫收缩四周放射,呈辐射状。风格非常明显。宋徽宗曾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上下,无不自如。”大概就是说黄书有大开大合之险,却因为有很浓的书卷气,便没了横冲直撞的蛮横。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