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酷爱运动的王威最近一反常态,在创作之余,她总是习惯第一时间刷刷微博。作为一名北漂的实力派青年书法家,王威与身边一些传统艺术家不一样的地方是,她不仅能够熟悉运用网络技术,且善于通过网络平台来推广自己,她的作品从今年开始获得了藏家推崇。
同为实力派青年书法家,在广州文化馆工作的苏壁郎对艺术家耕耘市场的行为却并没有那么热衷。尽管这些年他的作品在艺术界享誉不断,然而,主要精力依然放在学术钻研和艺术创作上,极少在市场上明码标价地售卖自己的作品。
事实上,在混乱的中国书法市场面前,王威和苏壁郎分别代表着当前我国书法艺术家普遍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近十年来,中国书法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以令人咋舌的成交价格不断书写着辉煌的成绩,与中国绘画并驾齐驱,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毋庸置疑的主力军。然而,当代书法市场由于发育迟缓,被学界认为至今仍停留在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佳书不如孬画”的思维一直笼罩和困扰着艺术投资者和收藏者的脚步,把书法错误地比喻成国画的点缀和附庸;另一方面,在学术界看来“没多少艺术价值”的名人书法和官僚书法始终牢牢控制着市场,让一些真正有艺术水准的作品在价格上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面对着混乱而尴尬的市场现状,一些年轻的书法家开始摸索着未来的市场出路,并思考着将来的书法市场到底应该建立一套怎样的定价模式。
南方日报记者 冯善书
“佳书不如孬画”成现实尴尬
祖籍天津、生于甘肃的王威,毕业时是一名中央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研究生。在业界人士看来,她幼承家教,涉猎多广,勤研碑帖,传统功力深厚,被收为张大千大风堂第四代门人后,她继续精研古法,融古汇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貌。
从去年下半年起,她在微博上继续不断推送自己的书法艺术作品的同时,开始积极与网友和藏家们展开互动,一时间吸引了大批粉丝的关注。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带动了一大批来自普通家庭的藏友学习和鉴赏书法的热情。
而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她一边利用自己的书法作品在网上义卖,为一些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募捐,另一方面则尝试着把推送的作品在粉丝中间销售。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网络销售的形式大获成功。
“其实,网售在我平时作品流通量中占比不是很大,但是,这种新的销售方式却能够让我直接接触到各行各业的藏友,甚至有保安和农民工,通过私信来联系购买,这让我非常感动。”王威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这些藏友都是因为在微博上看了她的作品后,真正喜欢上才来购买的。
在王威看来,她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师法传统,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坚持把审美权交给大众。正是因为培养了一大批真正欣赏书法艺术并希望从中获得精神快乐的大众藏友,使得她的书法作品了市场。
当王威的书法在网上热卖起来时,很多艺术圈人士都大呼不可思议。部分老书法艺术家对王威的感慨,根源于当前整个中国当代书法市场的一个现实尴尬:从近几年的拍卖纪录看,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的成交和价格,根本无法与绘画相比。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对今年春拍的统计,在近现代书法板块,像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孙中山、郭沫若、康有为、于右任等名家的作品,其大幅精品代表作一般在5万-10万元之间,个别突破10万元,而部分名家如陆俨少、沈增植等人书法精品一般也就在1万-5万元之间。这与齐白石绘画作品几千万上亿元的拍价相比,简直是天上和人间的差别。
就当代书法板块来说,一线市场每平尺的价格不过几万块,与当代绘画作品动辄每平尺几十万的价格同样是天差地别。在书法市场上有着“硬通货”美称、并被业界戏称为占据北方书法90%市场的书法家启功的作品,今春一幅作品的最高拍价亦不过195.50万元。事实上,当今书法界,能够在市场上接近启功价格水平的书法家少之又少。大部分书法家,其作品哪怕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很高,依然无法获得应有的价值体现。知名艺术评论家马健此前所作的一项研究便指出,不但最顶级国画家的国画作品与最顶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之间的价格相去甚远,,而且书画兼长的同一位艺术家的国画作品与其书法作品之间的价格也难以相提并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佳书不如孬画”。有人甚至认为:“书法成为了国画的点缀和附庸。”
据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在岭南书画家里边,同一位艺术家创作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相比,在价格上至少相差十倍以上,而一些职业书法家的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明显不如知名画家的书法作品。在北方市场上,书法与绘画的价差就更大。
非职业书法家扰乱市场
业界人士认为,“佳书不如孬画”的尴尬有着很深次的原因,那就是书法行业本身的异常混乱。
广州实力派青年书法家苏壁郎这些年一直活跃在广州书画界。在他看来,书法艺术的进入门槛本身比较低,这导致当下中国玩书法的人很多,从表面来看,中国书法的创作群体似乎非常庞大。但是,经过仔细调查我们又会发现,实际上的职业书法家非常少。
苏壁郎的看法在知名艺术评论家此前所作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印证。据马健调查,目前国内已经有数十所高校设立了书法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多达数百上千人。与美术相比,书法的体制化历程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众所周知,画家作为一种职业的历史相当悠久,但真正的职业书法家(书法家协会中的专职工作人员除外)却凤毛麟角。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著名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或政治家。当下的现实是,书法家很难成为一种体制化的职业。
正是因为书法家的“非职业化”,导致了书法市场价格的混乱。马健进一步指出,书法家馈赠亲友之作、笔会应酬之作、画廊代理之作和私下交易之作,都在书法市场上流通和交易。这些书法作品的题材不一、精粗混杂、成本不同、售价各异。问题是,当这些来路不同、成本各异的书法作品同时出现在书法市场上的时候,麻烦就出现了。作者相同、尺幅类似、精粗小异的书法作品,因为卖方的成本以及卖方保留价格的不同,价格就相去甚远了。这显然会让书法作品的买方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最终导致书法市场的价格混乱。
除了书法家的“非职业化”,书法市场的混乱还表现在艺术价值与作者的名气同时左右着书法的价格。“很多时候,后者的作用甚至远远高于前者。”华艺廊总经理张向东对南方日报记者坦承,这跟藏家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水平和综合素养有关,一言难尽。
在张向东看来,名家书法这些年的价格并不算低。譬如,上海刘溢谦最近在纽约拍得苏轼的九个字,价码就提到了5000万元。有些当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卖不了好价钱,并不是作品水平不够,而是作者的知名度太低,价格表现自然就很一般。
马健也认为,在书法市场上,书法作品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决定的。以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为例,早在1972年底,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就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人的高度赞誉,被认为代表了当代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然而,他的书法作品平均价格前些年在市场上也不过每平方尺数千元。同期,其他书法造诣颇高的书法家,如白蕉、陆维钊、邓散木等人的书法作品,也通常在几千元就可以成交,精品力作一般也只要几万元。据他透露,反而是一些公认的艺术价值并不见得高的名人书法作品,不仅广受世人关注,且价格高昂。
作家莫言获奖后,一幅书法的价格在拍卖市场上居然被推到了上百万元。进而导致市场上莫言书法赝品泛滥的现象,进一步反映出当前中国书法艺术家共同的尴尬:决定书法价格的核心因素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作者本身的名气。
分析
书法的定价模式亟待改变
如何改变当前书法市场的乱象,成为业界亟待思考的问题。
根据马健的调查研究,要抑止书法市场的混乱,必须改变书法作品现有的定价模式。在他看来,在中国的书法市场上,书法作者的身价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由艺术评论家或书法市场来判定,而是与作者的身份息息相关。
南方日报记者接触到的多位职业书法家也抱怨,一些实际水平并不见得很高的书法家,在当上某书法家协会,或者某文联主席后,其作品价格马上水涨船高。这对于那些一直在艺术上苦苦钻研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马健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一些艺术行业协会的官方身份是有关系的。
据马健分析,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国各地都陆续成立了由各地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具有半官方性质的书法家协会。这些书法家协会承担着三个至关重要的功能:书法家的资质认定,书法展的组织,以及书法奖的评选。这种“书法家协会导向”的中国书法定价模式,正是造成中国书法市场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位艺术界人士均向记者表示,要改变现状,必须以市场化的定价模式来取代“书法家协会导向”的书法定价模式,同时让一些在行业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书法展独立运作。
没有加入任何行业协会的青年书法家王威,凭借自己的个人实力,就能够得到大众收藏者的认可,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热卖,则说明这种旧的定价模式已经正在一些地方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