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王郭泰来
——“物事新语”郭泰来作品展学术研讨会要义摘记
引言:郭泰来的绘画创作在中与西之间,古与今之间的打通和融合,在今天的艺术现场和中国美术史的书写中,将会是一个独特的个案和绕不开的一笔。以下文字是10月19日,在京师美术馆 “物事新语”郭泰来作品展学术研讨会要义摘记。
薛永年:在我们这个地球村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和外界、外国朋友,其他民族的朋友要接触的东西多了,艺术是最大的语言,怎么能够通过艺术来起到这种沟通作用,跨文化的沟通作用,这是非常需要的。郭泰来的艺术价值在这方面表现的比较充分。
他做到这个沟通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中国方面,他对中国的元素有独特的见解。他是个非常优秀的书法家,书法被中国的学术界看作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因为书法本身以汉字作为基础,包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这方面的因素掌握的很好。再有,中国两种绘画,一种是传统的文人画,你看他的画不仅有画,还有题跋,但是他把传统的画打碎了提取一些元素。还有一面是中国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玩具、民间画,那种瑰丽的、快乐的、缤纷的,他也拿过来了。书法艺术、民间艺术之外,还有一块是西方艺术。
另外,他吸收了从塞尚一直到后来他对对象的理解本质,是他的体系感,立体主义的东西。所以你看他画山水,有山堆积,他用几何图形来表现,有方块,就像积木似的把山堆起来了,并建立起一种画里面特有的秩序,这种秩序是把中国的符号跟西方艺术的一种表现因素结合在一起了。
他是一个消化能力很强,而且很有胸襟的画家,我讲的胸襟就是愿意在地球村时代对我们跨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我们既需要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也需要中国艺术跟西方艺术交混之后出现的新的艺术。这两种的平衡和张力才使我们的视觉世界丰富多彩,让我们享受。进一步郭先生还年轻,拿他的画跟书法比,书法比画好,画的潜力比书法大,我这样看。因此这个画还可以进一步纯化、深化、精致化,再讲究,我相信他可以实现的。
刘传铭:郭泰来的画是一种创新绘画,我想从绘画的本体和关于艺术家本体价值两方面来谈谈。我们看郭先生的画,他和一切所有的传统经典艺术和当代艺术最本真的东西切合,所有的创新艺术品一定有隐喻,或者中国人习惯讲暗示。郭泰来的画暗示什么,从表面看色彩的绚丽,文字的内容,绘画的语言结构,就像非常高级的玩魔方的高手一样,在他的手里自然山川,人物动物结合,他的技法熟练的不得了。但是透过这个表面现象,它里面到底隐喻着什么,这是最打动我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郭泰来可能自己没有,不一定意识到,因为从美学角度来讲,这是很复杂的,不是说如果我们把艺术家当成宣教者,当成教父,或者我一定要用艺术作品表达什么东西。实际上有些东西潜伏在里面,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就是作为本体的率真的艺术表述,这是所有人很难做的。艺术和非艺术最大的区别,就是你是不是真情的表白。
王端廷:的确在座我认识郭泰来比较早,我是1986年、1987年开始接触,我们都是朋友。我在1992年就给郭泰来写过一篇文章。我今天参加这样的活动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郭泰来现在走的是非学院化的一套绘画之路。郭泰来基本上是在中西结合这条路探索的人,他的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合二为一的。比如说我们看他的这种山水画,他是借鉴了,或者说集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包括题跋、文字、入画,还有三站式的造型、结构,这样一种构图的方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这个绘画用笔,包括色彩都跟传统绘画大相径庭,他的色彩很丰富,而且造型是一种立体造型。他的绘画的趣味说到底是一种中国民间绘画的趣味。所以我说郭泰来是一个画快乐的人,一个画家如果抓住了快乐,他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他的绘画是治愈性的绘画。
郭泰来的文化视野,包括作画的风格,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我们不可以想象封闭的社会与封闭的时代会出这样的作品。在我看来,他的绘画也是传统的和当代的,以及西方艺术本土化的独特个案。好像他就是在当今画坛里是独来独往的人,但是他有个人的艺术史的存在,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研究的艺术家。
古棕:不管站在传统的写实角度,还是后现代的艺术角度,郭泰来的理论都是积极的,他不管从主要的位置,主要色彩的倾向,主要内容的铺垫,好像应该是说是积极的,是对我们生活,也是对他个人人生的一个总结。就是一个人经历了那样多的不顺和那样多的顺,他最后的总体的态度还是对这个国家,还是对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认可的,应该是一个满意的,所以我在他当中看到了这些东西。
刘嘉:我本人无论在艺术还是绘画都是门外汉的门外汉,我本身是做心理学的,我研究的领域也是关于视觉的这块,就是我们人的大脑是怎么来看外面的世界,怎么欣赏和理解外面的物理世界,以及基于这个物理世界怎么构建我们的心理世界,这是我做的视觉这块的东西。
像郭泰来这样的画家,为什么要用几何图形?因为他要直指人心,触碰这些神经元,这有什么好处?这涉及到我们人本身心理的特点。我们人的心理有一个最标准的模型叫做冰山模型,也就是说我们的80%的东西是在水下面,20%的东西是在水上面,水上面的东西是我们能看见的,体验到的、理会到的。而水下面的80%是我们每个人用意识层面理解不到的东西,很难触摸的东西,而这80%正好决定了我们人最本源的情绪、最本源的快乐、最本源的各种思维。我觉得艺术家像郭泰来这种,跳过表面这一层,直接在最本源的地方,在潜意识层面跟你沟通,从这个层面上产生共鸣。我们经常说艺术家本身不是研究人是怎么来看这个世界的,他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他通过他的实践,通过他的领悟他其实本身就是非常厉害的心理学家,他不停的在想这些,我们是和艺术家共通的,我们通过仪器去了解人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而艺术家是用自己的感受了解人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其实是同样的。
郭必恒:郭先生的画有很多哲学思考,他题在画上的这些题词,引用著名的文艺家的话语,都能够透露出他内心的一种哲学思考在里边。我想说的是其实画家,还有文学家,如果他是一个大家,大师,那么他很可能往往是一个思想家。感觉他有很浓厚的人生思考,渗透在他的画作里。可能我们在当代的艺术环境里,大家往往陷入一种狂欢,无目的的狂欢,无原由的狂欢。狂欢是缓解我们当代人生存压力的必要的方式,但是后果是什么呢?可能很少有人想到。狂欢后就是整体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素养的下降,不深入思考,不想人生意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此我看到郭先生的画,有这方面的因素的时候,我很赞赏。因此刚才几位评论家老师说的很好,形式上给我们赏心悦目,看起来轻松快乐,但是画作里面能够引起内心的共鸣,不完全是简单的快乐,有很深的一种思考在里边,这点是相当难得的。
吴玉军:郭先生的画是对日常生活的东西叙事进行了描绘,这点表现的非常清楚。在郭先生的画当中又实现了各种元素之间的非常理智的融合。后现代强调差异性,错位性,但是郭先生的画又把中西的,传统的、现代的东西得到有机的融合,这与后现代有非常强的特点,但是又不完全像国外的那种。郭先生的画把民间习俗的东西和学院派的创作方法又能实现很好的融合,能够把感官的刺激和理性的深邃思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甄巍:我觉得郭老师这样的展览是提供了学术的想象力,这个在当下我们讨论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一开始我就想写不同学科的领域。我们思考问题,可能不仅仅从本专业,本学科的角度来做,同时也期待不同的思想加入到这样一种学术的激荡里面。这种学术讨论既有连续性,同时又有一种思想的交流的趣味。
最后他的争议性,实际上郭老师是有学院派背景的,为什么呈现这样一个面貌,而且给人那么大的想象的空间,他选择了这样一种态度,这样一种方式,生活的自由,生命的勃发,如果是一位艺术家在当代没有争议性,没有产生想象的空间,这还不够,恰恰这一点是有创新的,有态度的,有价值的艺术家。
【以上嘉宾介绍】
薛永年: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主任。
刘传铭:美术史论家,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导师
王端廷: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家,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研究生导师。
古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美术与设计系主任。
刘嘉: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 (Prof. Nancy Kanwisher)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郭必恒: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甄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京师美术馆执行馆长。
吴玉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