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许悦实习生宋清
特邀嘉宾
嘉宾主持
久未露面的岭南名家单柏钦,最近终于又回国举办了一次画展。虽然展期只有一天,但很多“粉丝”还是从四面八方赶到番禺,见证他近期的新作。作为关山月的嫡传弟子,林墉、卢延光的老师,单柏钦以擅写人物画著称,其用笔豪逸粗犷、酣畅淋漓。这次展览,也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人物画。
虽然中国画最早是从人物画开始的,建国后甚至出现了人物画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相对于花鸟画和山水画,现在的人物画画家却是越来越少了。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以前很多人物画让人一见难忘,为什么这种作品现在却很难见到了?收藏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物画?
人物画在唐宋时达到鼎盛
赵利平:中国画最早是从人物画开始的,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人物画应该是在唐宋年间达到鼎盛,到了明清渐衰,山水画、花鸟画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但新中国成立后,人物画又再次出现了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想先了解一下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脉络。
伍启中:中国的人物画早在原始社会的岩洞里就出现了,当时原始部落打猎之后,把劳动过程记录下来,就出现了人物画。在后来的陶罐上,也出现了一些人物画,于是就有了彩陶文化。纸张被发明出来后,掌权者为了歌功颂德,比较推崇人物画。加上民间对神灵的崇拜,庙宇里面也开始出现了人物画,敦煌壁画就是以人物画为主的。到了宋代,宋徽宗建立画院体制,人物画达到鼎盛。但元代之后,人物画就开始慢慢淡出了,因为不满皇权的变更、外族文化的入侵,一些画家跑到山里避世,寄情山水,这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变化,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经常出现。
单柏钦:历代上著名的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等等。我觉得人物画的发展可以这么形容:唐画如醇、宋画如醪、明清的绘画如酒,清以后的绘画如酒加水,越来越淡。
卢延光:如果是说发展脉络,我觉得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主要有两条线:一条秉承的是五代时贯休和尚的绘画风格,另一条则是宋代李公麟的绘画风格。从贯休一线发展下来的包括陈老莲、任伯年等人,他们笔下的人物画比较夸张,很有想象力。从李公麟一线发展下来的就是寺庙里的神像那种风格的绘画,比较正规,体型很美,很写实。
赵利平:建国后为什么会出现人物画一统江湖的局面?
伍启中:这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建国后,为了表现新中国的新气象,当时是把很多优秀的画家集中起来潜心搞创作的,创作的主要题材是工农兵,人物画当然就是最好的载体。特别是到了后来“文革”要破四旧,如果你画的是花鸟画,那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所以那时候都画领袖人物、革命烈士、工农兵,而且形象都要“高大全”,花鸟画在那个时代受到很大的摧残。即使是山水画,都要加入一些革命性的东西比如红旗,如果画的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类意境的画,那肯定是不健康的情调,是要受到批判的。所以当时能够画画的,都是政治背景清白的,即使是关老画了《江山如此多娇》,也受到冲击。广州当时把我们一大批画家集中到农讲所搞集体创作,没有钱、没有名,能给你画画,已是莫大的荣幸。
卢延光:历史上,广东的人物画并不发达,到清代出了两位名家:苏六朋和苏仁山。苏六朋的画风是李公麟一脉的,苏仁山则是传承贯休那条线的。但因为广东当时被边缘化,所以苏六朋和苏仁山始终都只是地区性的画家。
但建国后到“文革”中间那段时间,以工农兵为题材,广东的人物画出现了高峰,出现了一批开拓性的人物画家,在全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全国最时髦、最新潮的人物画。如单柏钦老师的《踏平南海浪》、王玉珏老师的《山村医生》,都在全国引起了震撼。受他们的影响,后来又出现了林墉及“四大天王”伍启中、招炽挺、张绍城、陈衍宁等人。特别是“四大天王”,他们的绘画当时在全国的影响力非常大,他们画了很多新题材,反过来影响了北方。后来又出现了广州画院梁照堂等四小天王,他们的宣传画当时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伍启中:说到“四大天王”,我必须解释一下,这个称谓是误传的。我刚刚毕业的时候,被分配到南方日报工作,画连环画、年画、宣传画。当时有个剧本需要我画连环画,有200多页,时间又比较紧,于是我就联系了陈衍宁、张绍城、招炽挺他们一起画。没想到刚画完,“文革”就开始了,这些题材变成了毒草,没有出版。后来被美院附中的学生借去临摹,在社会上流传开去,这些手稿被称为“南海长城”,我们四个也被称为“四大天王”。
后来我们被集中到农讲所画历史画,都是由一些军管小组和广东文艺创作小组命题的。我和陈衍宁、汤小铭、林墉合作过一套《国际歌》的宣传组画,大概十几张,印出来后在全国都产生了影响,外省又把我们四人称为“四大天王”,其实都只是我们几个美术工作者出于工作需要的一次集体创作。
单柏钦:虽然当时的创作氛围、创作主题有很多限制,但大家创作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都在拼命画。人物画讲究结构,少一点点,多一点点都不行,除了大量的练习,还要默写,即使眼前没有模特,在脑海里也要不停地默写。大家每次下乡回来,都是一大堆的画稿。
人物画应该怎样画才能有突破?我和林墉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后来我买了一本李可染的画册,借鉴了山水画的一些画法,多层次慢慢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一种艺术的成熟起码都要有一两百年的时间,建国后这种人物画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的积淀。
画人物画太难太累
赵利平:人物画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卢延光:那是改革开放之后,艺术追求出现多样化。特别是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居装饰也开始用到了中国画,相比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都更适合家居装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画人物难。
单柏钦:对!很多人物画画家后来改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说个笑话,很多人都因为我画的钟馗而认识我,但你知道我为什么会画钟馗吗?以前参加笔绘的时候,花鸟画家最潇洒了,一会儿就画完可以去喝酒吃饭了,我如果画仕女图,别人吃饱饭了我都还没画完,所以我就想,画人物也要快,那画钟馗就最合适了,几笔泼墨,一下子就画好了,哈哈。
赵利平:虽然快但你造型很准啊,西沐评你笔下的钟馗千姿百态,把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真正体现了中国人物画“传神”的精髓。
单柏钦:这就考验基本功了。我作画讲究大笔墨,大写意,突破局限,最重要的是我在创作钟馗这个不虚不实的人物过程中能够借题发挥、任意涂抹,借此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及对人生、世事的态度,不受拘束地表达出来。
赵利平:卢延光老师您早年的人物画也是备受推崇的,后来怎么转画山水画了?
卢延光:画人物画太累太辛苦了,要花很多的心血,多一笔少一笔都不行。特别是现在年纪大了,跟林墉老师一样,我们都开始转画山水画了。相对而言,山水画的结构不像人物画那么受限制。
现在为何出不了能叫响的人物画?
单柏钦:有一个问题其实我一直很感慨,为什么现在的艺术简单化?以前那么恶劣的环境出了那么多优秀的画家,现在生活这么好,为什么反倒很难出现有分量的画家?我仔细想过一个问题,总结出了一个论点: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文革”的时候,我们白天干农活,晚上还坚持画画。现在生活好了,很多人反倒吃起了“即食面”,不重视基础,一心想着卖画赚钱。这导致很多画家“偏食”,不是全才了。
我这里批评别人一心想着卖画赚钱,但话说回来,说卖画,我卖得最早的。早年很多人都找我画钟馗,我的画都是大批大批卖到海外。但以前我们画画没有功利心,画画非常认真,出名靠的也都是真正的实力,没有炒作,大家公认好的才是真的好。
赵利平:就像您刚才所说的,以前艺术创作的环境肯定不如现在,但以前出过很多让人一见难忘的作品,为什么现在很难再有这种能让人一见难忘的作品?
单柏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到加拿大20多年了,现在回想起那段经历,我真没什么深刻的记忆。但建国后在国内那段时间,我至今连砍柴的镜头都记得。所以顺境不一定出人才,以前那个时代那么艰苦,反而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所以画家太有钱也不见得就是件好事。
伍启中:我常年呆在国内,其实现在也出了很多好画家、好作品。以前由于历史原因,能够在一大帮画家中脱颖而出的就那么几个人,社会关注度肯定高。但现在光是各地美院,每年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多,就像体育比赛一样,需要经过几轮竞赛,优秀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而这个让美术人才竞赛的大平台就是美展。另外,市场开放了,有些人选择了以卖画为主,创造高价也成为了出名的一个有效渠道。大家都在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画画,能够静下心来创作的人很少。
故事
单柏钦
为邓丽君专辑配图
单柏钦上一次回国办画展,一批邓丽君的画像引起了轰动。如此传神,这批画像是对着邓丽君画的吗?
“都是对着邓丽君的照片画的。”单柏钦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邓丽君自己也有写字、画画。当年我的展览在新加坡展出后,邓丽君买了我的画,又千方百计托人来找我,希望我为她即将面世的唱片配图。”
这张唱片,就是日后给邓丽君带来无限荣誉的《淡淡幽情》。据《淡淡幽情》的唱片监制谢宏中后来回忆,当时身为广告人的他,让宝丽金唱片同意随《淡淡幽情》唱片出一本画册,请林伟摄影,再找单柏钦就每首词绘画,以邓丽君为灵魂人物。“当代景与古代画,对比强烈。”
谢宏中专门飞往新加坡见邓丽君,邓丽君家中挂的正是单柏钦的侍女画,谢宏中问邓丽君:“我找他画《淡淡幽情》的画,好不好?”邓丽君一口答应。所以单柏钦的画作,其实也是邓丽君的品味。
单柏钦配合18首歌所画的18张画作,后来在香港集结出书并拿了一等奖,都是单柏钦根据邓丽君所给的一堆签名照片画的。
据说,邓丽君个人也陆陆续续买过单柏钦10多幅画作。邓丽君在世时曾经想请单柏钦帮她画一张肖像画,但因为一些原因最终没能实现,后来她去世了,单柏钦只能通过照片来画她的人物肖像。
争鸣
中国水墨人物画西方不欣赏?
赵利平:在《为什么中国人知道毕加索,外国人不知齐白石?》那一期,我们采访了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他批评近百年来,中国画从教学到创作一直是在舍长用短,舍弃了传统的线条教学、书法教学,改用了西方的体面教学,把我们中国画的长处忘掉了。这种情况下,有不少画中国画的画家到国外办展览,希望拓展国外市场,但效果都不理想,在老外看来,我们的水墨人物画是不到位的。对他这一观点,你们怎么看?
单柏钦:我觉得我对这个话题有话语权,很多人都讲中西融汇,但其实他们在西方待的时间不长,而我待了20多年,什么都见过了。其实并不是素描不好,也不是中国画引入素描不好,画得好不好关键是要看人。我在国外就办过很多展览,老外都是非常赞叹的。
赵利平:单老师您的意思是说,不是融合西方不好,不好的是那些没学到位的?
单柏钦:对。潘天寿他们不留洋,刘海粟他们留洋,同样是艺术大师,你能说刘海粟的东西不好吗?
伍启中:对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有其他的原因。虽然中国现在也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但人均生活水平并不高。而西方国家在经济强大的影响下,早就形成了艺术价值观,他们将西方大师级画家的作品价格抬得非常高,以此彰显西方艺术的国际地位。所以世界各地很多艺术家跑到纽约,认为那里是艺术天堂,但其实他们是用大量的资金把艺术价值通过经济价值体现出来的。如果现在中国的艺术品能在国际拍场上不断拍出几亿元的价格,中国的艺术品价格立马也会跟着上去了。刘斯奋说的是技巧方面的原因,我说的是社会的原因。
收藏
价高就是好作品?
赵利平:收藏人物画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卢延光:首先应该选择那些有历史定位的艺术家;另外,一些年轻人如果有创新,也是可以关注的;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某位画家不是很出名,但是他的画屡次获过奖,或者是被大家公认的,我相信慢慢地这个画家也会出名的,收藏也可以关注。
赵利平:人物画比花鸟画、山水画难画很多,但现在的市场上,山水画、花鸟画更受欢迎,在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之间,我们如何从艺术价值上进行衡量?
伍启中:我认为收藏艺术品不应该以画种来区分收藏价值,而应该从画家的个人修养作判断,最重要的是看作品。艺术品作为收藏品体现的无非是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在艺术范畴内,艺术种类的发展太过多元化,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艺术的审美。有的画家追随传统的审美规则,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在各种各样的画、画法都有,年龄层次不同,对画的了解也不同。收藏家想要统一收藏哪一类是不可能的,想玩好收藏,必须多了解美术界的基本状态。每一类艺术都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不是说价格高的就是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