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中国梦·携手建设美丽天津——王冠峰百种书法巡回展》日前在天津美术馆举行。昨天,记者就相关问题对王冠峰进行了访谈,实录如下。
记者:因为家学深厚,您从小即临习碑帖,为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您认为书法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何种影响,对一个人性格、文化情怀和精神境界的养成会起到什么作用?
王冠峰:我从小就受到父亲王明九的深刻影响,三四岁时即开始认字、练字。父亲给我规定的日课,是要临经典碑帖大字五百,直到掌握后,才换临其他生字。家中所藏的大量古碑帖善本,拓宽了我学习的视野。及至渐大后,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饱览历代石刻,且开阔了视野之后,方觉得父亲规定的日课有多么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千剑而后能剑,读百赋而后能赋。在广袤无垠的辽阔大地上,站在历史的高度学习中华文化,研习书法艺术是我一生的追求。其实,书法艺术教育,就是中华文化的教育,它可以使人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让人拓宽视野,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却追求完美。
记者:您旅居香港,且马上到联合国总部办展。众所周知,书法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之一,您是否认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的文字和书法艺术?以前您也曾尝试过中国各民族的书法及用其他国家的文字进行书法创作,您是基于什么考虑?
王冠峰:1991年,我作为国家民委书法代表团成员随父亲王明九赴香港,在中国文物展览馆和中国文化促进中心举办了《弘扬中华翰墨精粹书法展》,同时进行了书法讲座和学术交流。随后,我到香港攻读古典文献研究生,毕业后定居香港,开始了向海外教授中国古典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生涯。香港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窗口,也是各种文化互相影响和碰撞的平台,这里的藏书和汉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非常丰富,学者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国际上有关汉学的最新观点。我一向以为,世界要想了解中国,首先应该了解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则最具代表性,它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汉字从诞生之日起,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便也开始了。祖先创造的方块字,不仅承载了过往,传达了情感和思想,也记录了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有如此强大而恒远的生命力,说明中华文化该有多么伟大!
记者:中国书法从六法造字至五种书体的形成,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其走向辉煌后,一直成为各种艺术的灵魂。您怎样评价中国书法的现状?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发展与创新?
王冠峰:说到中国的书法艺术,主要归为五大类,即篆、隶、草、楷、行。但是,在中国的文字(包括少数民族古老文字)发展史上,经典书法流派的字体不下百余种,可谓浩如烟海,硕果累累。仅举魏碑,就有多种风格流派,其主要运笔方法为方笔、圆笔和方圆并用。我一向认为,作为一名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个文字学者。书法家要不断地去探讨和求索,静下心来,不浮躁,一字一境界,仔细地去精研古人,然后才可谈到创新与发展,没有梯子,就想爬上楼,这样的事情好像不会有。
记者:有人曾提出让所有中国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我更赞成书法要生活化的主张,也即将书法艺术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方面,对此您有何评价?
王冠峰:这个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书法家应该是传承文化的带头人,更应当积极地影响你周围的人学习文化,学习书法。临池翰墨,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心灵,找到真、善、美,说实在的,这是我们真正的软实力。随着电脑、手机书写的普及,许多人远离了用毛笔或硬笔书写,但是,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相信,在当今世界上,各种书写工具可以同时存在,而中国的文字是最独特的,它只会传承与发展,而不会灭亡!
本报记者 周凡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