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苏州以沈周为中心的文人艺术圈子早已形成,文人之间通过雅集的交往,不但相互交流艺文心得,而且年辈小者从年辈长者游处,使得文脉得以自然延续。年轻时代的文徵明,即受益于这样的环境熏陶,后来,文徵明继承吴中雅集传统,提携晚辈,在以他为中心的吴门文人圈子里,出现了王宠、陈淳、陆治、居节等一大批在书画上造诣不凡的人物。
潘文协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文人雅集,都与书画有关。一次是东晋王羲之在今天绍兴山阴举行的兰亭雅集;一次据说是北宋驸马王诜在开封自家府邸举行的西园雅集。前者因王羲之《兰亭序》而广为人知;后者因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而聚讼纷纭。元代以后,因为时代政治的影响和文人阶层的扩大,文人雅集趋于日常化和广泛化。例如,由昆山顾阿瑛主持的玉山雅集,当时江南文士名流的身影,几乎都出现其中。
美术史上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的反映,便是大量以雅集为题材的绘画的出现。吴门画派的宗师沈周之祖父沈澄,居相城之西庄,性好诗酒,乐与名士交游,多年后请人仿元代顾阿瑛玉山雅集故事,作《西庄雅集图》传世。沈周自己,则每逢佳日,或邀请朋友聚集有竹庄,或驾舟访友于苏州城中。苏州博物馆藏《烟雨微茫图》即是成化二年(1466)沈周的师友刘珏同徐有贞一起访沈周于有竹庄而作;辽宁省博物馆藏《魏园雅集图》则是成化五年(1469)年沈周同刘珏、祝颢一起雅集于友人魏昌家中乘兴而作。
文徵明早年曾随父亲宦游各地,十九岁返回吴中,习举业,“文酒唱酬,不间时日。于时少年气锐,僴然皆以古人自期”。当时苏州以沈周为中心的文人艺术圈子早已形成,文人之间通过雅集的交往,不但相互交流艺文心得,而且年辈小者从年辈长者游处,使得文脉得以自然延续。年轻时代的文徵明,即受益于这样的环境熏陶,从李应桢学书,从沈周学画;受诗法于都穆,受文法于吴宽。后来,文徵明继承吴中雅集传统,提携晚辈,在以他为中心的吴门文人圈子里,出现了王宠、陈淳、陆治、居节等一大批在书画上造诣不凡的人物。本次展览中,《人日诗画图》、《雨中访友图》、《惠山茶会图》、《中庭步月图》、《连辔访友图》诸图,均是文徵明参与雅集这种文人日常生活的反映,虽是雪泥鸿爪,亦可以遥想当年。
《人日诗画图》,上海博物馆藏。弘治十八年(1505)正月初七,文徵明折简相邀,与友人朱存理、吴次明、钱同爱,门生陈淳及其弟陈津,雅集于自家停云馆;邢丽文、朱守中、塾宾阎采兰三人,期而不至。文徵明用水墨手卷描绘了这次雅集:在一个竹树映带的地方,有几间草阁;草阁之右,有一条溪流宛转而出,由于刚刚下雨,溪水涨了很多,似乎可以听见淙淙之音。草阁之中,图书卷轴满架,有二三好友正据案展卷而观,一童子侍应于侧。另外一位朋友姗姗来迟,正撑伞过溪。行笔粗朴浑厚,点苔浓淡相宜,墨气温润,意境清幽。文徵明赋诗首倡:
新年便觉景光迟,犹有余寒宿敝帷。寂寞一杯人日雨,风流千载草堂诗。
花枝未动临佳节,菜饭相淹亦胜期。春色到今深几许,小山南畔草痕知。
朱存理次韵曰:
人日阴寒花事迟,草堂暂假董生帷。欣陪雅集何当客,重辱高情先寄诗。
荏苒年光新节物,淋漓春酒旧襟期。幽怀耿耿那堪写,延伫东风怅所知。
陈淳次韵曰:
西斋笑语得归迟,猎猎东风动短帷。鼻观清芬参妙篆,宾筵胜事写新诗。
芳樽人日能无负,细雨梅花恰及期。千载风流文社在,晚生何幸托相知。
另外,钱同爱、陈津、邢参也相继和之。这次雅集的参与者均是文徵明早年几位重要的朋友,形象地反映了他当时的交游圈子和生活状态。如今,坐落于苏州古城区曹家巷的停云馆,早已杳无踪迹,惟有车尘市声不绝于耳。展观此卷,不得不让人动思古之幽情。
湖州市博物馆藏《雨中访友图》,文徵明于同年三月所作,同是画雨景,同是以停云馆为意象。图绘湖山、奇石、古木、亭台、高士,亦画一人正撑伞来访,惟已春深,雨意更足。左空小楷自题,有句云:“吾生雅事此(即绘画),亦颇自珍惜。愿为知者尽,不受俗子迫。惟君鉴赏家,心嗜口不索。吾终不君靳,不索翻自获。”据此,我们可以明确知道,三十六岁的文徵明,虽然像逝去的老师沈周一样,视画为“平生业障”,这时绘画已经颇有名气,向他求画的人自是不少,但他的原则和态度却十分明确。
正德十三年(1518)二月十九日清明,文徵明与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鋹、汤子朋 数人相约,茶会于无锡惠山。雨过天晴,大家品泉试茗、吟诗唱和之后,文徵明乘兴而作《惠山茶会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图绘江南山坳之景,长松掩映,细竹丛生,有曲径可通茅亭古井、平野闲地。诸人被服古雅,盘桓其间,或驻足相语,或倚井而坐,或拱手而待。茅亭之旁,有漆案茶灶、铜鼎石铫之属,童子烹茗侍应,盖正当龙吻玉溅、羊肠车转之时。运笔工致含蓄,设色冷逸清丽。卷前有与会者蔡羽楷书《惠山茶会序》,述及此次雅集之始末。蔡羽认为:吾等悠游林泉,虽皆尚未有功名以兼济天下,但却追求着儒家孔子所说“曾点之乐”。卷后蔡羽、汤珍、王宠各自将此次惠山之行前后倡和所得之诗一一录下,词旨妙丽,书法古质,昔贤风流,让人想慕。清末苏州著名鉴藏家顾文彬曾一见此作,便评为过云楼文画第一,于此卷拖尾集句题词二阙,并称赞到:“秀润古雅,士气盎然,假令松雪见之,亦当敛手,何况余子!”确实,此图堪称文徵明继承赵孟頫一路文人青绿山水风格的典范之作。
文徵明五十四岁时,以岁贡生荐授翰林待诏。三年期满,即辞官归家,放舟南还,过起了真正的闲居生活。他在自己的住舍之东筑了一间小室,名曰“玉磬山房”,作为吟诗、写字、绘画之所,并“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这两株桐树的影子,便出现在《中庭步月图》中。
《中庭步月图》,南京博物院藏,描绘的是文徵明自京师返回六年后(1532)一个初冬的月夜。那天晚上,月色如昼,他与弟子朱朗在山房小酌微醉之后,便起步中庭,见月下碧桐,流影在地,人境俱寂,遂欣然而乐,命童子烹苦茗啜之,还坐于风檐之下,不觉到了三更时分。他不禁想起了苏东坡曾经说过:“何夕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但无我辈闲适耳。”兴之所至,便下笔不休地赋诗一章:
明河垂空秋耿耿,碧瓦飞霜夜堂冷。幽人无眠月窥户,一笑临轩酒初醒。庭空无人万籁沉,惟有碧树交清阴。褰衣径起踏流水,拄杖荦确惊栖禽。风檐石鼎燃湘竹,夜久香浮乳花熟。银杯和月泻金波,洗我胸中尘百斛。更阑斗转天苍然,满庭夜色霏寒烟。蓬莱何处亿万里,紫云飞堕阑干前。何人为笑李谪仙,明月万古人千年。人千年、月犹昔,赏心且对樽前客,但得常闲似此时,不愁明月无今夕。
月亮,尤其是山间野地、江上溪畔的月亮,最能动古人的诗兴。咏月之作,如南朝谢希逸的《月赋》、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皆是因月而得、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文徵明此夜的灵感,亦是明月的惠赐。赋诗之后,他用淡墨描绘了那两株青桐、一丛枯木,两间斋阁、三位好友,一轮明月隐隐烘出。行笔朴而放,布景虚而简,朦胧之状,恍如深山之景。
以上几幅,多是意象式地描绘雅集的具体场面,而上海博物馆藏《连辔访友图》,则是形象地描绘赶赴雅集的实际情景。该图作于1535年,乃文徵明本色风格之铭心绝品。图绘江南春和景明之候,湖山小筑闲旷之地,桃红柳绿,烟云缥缈,主人相对清言,诗客正策蹇联翩而来。构图虚实相生,疏密相宜,笔墨工致,设色明润,妙于盈尺之间,营造出万千气象。此情此景,或许就是五百多年前的某年春天,文徵明骑着自家的毛驴,在朱朗的陪伴下,应约去陈淳家相会的真实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件文徵明未曾参与却心向往之的雅集:这就是辽宁省博物馆藏为祝允明书《兰亭序》补图的《兰亭序图》。文徵明曾经说:
余每羡王右军兰亭修禊,极一时之盛。恨不能追复故事,以继晋贤之后也。
文徵明此作补图,以青绿设色为之,构图平中见奇,溪水自深谷中缓缓流出,溪畔青松翠竹,溪上水阁闲敞,东晋王羲之、孙绰、谢安等江左名士,正列坐其次,曲水流觞、饮酒挥毫;收尾则见一道瀑泉直落,一人正立定玄对。运笔工细,晕染妍丽,风格出自赵孟頫,自称“偶得赵松雪画卷,精润可爱,故行笔设色,一一宗之”云云。
在文徵明的时代,兰亭旧址已经处于荒墟榛莽之中,吴江沈子由出任该郡,颇为好事,修葺陈迹,昔日之墨池、鹅沼,悉还旧观。竣工之后,特请德高望重的文徵明为之作记。记文叙述始末甚详,尤其对王羲之的生平出处,深表理解,文徵明堪称是王羲之的隔代知音。
文徵明常用印有“悟言室”一印,即出自《兰亭序》“悟言一室之内”一句,显示他对兰亭的喜爱,而传世作品中,可见他曾多次以兰亭为题材进行创作。让人钦佩的是,直到八十九岁时,文徵明一有闲暇,还以此为题,书之画之而不倦,自称不计工拙,为的是遣兴而已。■
(作者系苏州博物馆书画研究人员,原文注释未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