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文、图/记者江粤军)11月23日,“宁静致远——当代岭南画派传人黎明国画精品展”将在二沙岛三彩画廊举行。本次展览将呈现高剑父爱徒黎明七十余幅花鸟、山水题材的最新力作,全面展现了耄耋之年的老人旺盛的创造力。近日,黎明先生接受了本报专访,畅谈了他的学艺历程和对岭南画派的理解与继承。
1929年生于澳门的黎明,父亲与高剑父是老朋友。1938年,高剑父带着关山月、方人定等人到澳门办画展,从小就喜欢画画的黎明,一放学就去看展览,让高剑父好生惊讶。后来,知道黎明是好友之子,他特别登门拜访,要求收黎明为徒。1940年,12岁的黎明正式拜师学艺,成为高剑父的弟子。1945年香港沦陷后,高剑父准备回广州,又一次要求将黎明带在身边,随学左右。自此,十几年间,黎明得以为高剑父展纸研墨,每天都能从高剑父的笔墨挥洒中获得真传。就是到高剑父最后卧于医院的病榻中,还不忘嘱咐黎明:“院子里的一棵树,马上要干枯了,很适合入画,你去写写吧。”
在还没有跟随高剑父之前,黎明临海派人物画,打下了坚实的工笔基础。之后,跟着高剑父,又融汇进岭南画派的风格,高剑父一看就很满意,认为他能够独辟蹊径,正符合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理念。他告诉黎明,要学古人,但不能泥古不化,一定要去写生,师法自然,形成自家面目。从此,无论动物、树木还是风景,都尽入黎明的画笔之下,并坚持一生,直至今日。整个澳门,几乎没有哪一处不留下黎明写生的足迹。有时,在外面看到适合入画的一景、一物,他会匆匆忙忙向人要一张纸,速写下来。因此,在专业化程度日益高的画坛,黎明是个“多面手”。
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也成了黎明毕生的自觉追求。他画大雁,敢于在作品中心位置,留下大片的空白,在构图上突破传统中国画的模式,却又让人觉得很自然;他的花鸟作品,开始多见工笔创作,后来却可见山水画笔墨,或者工笔写意兼备;甚至,他的作品中,还用中国的传统颜料,画出印象派的感觉。至今,八十多岁的黎明也没有放弃求新求变。他笑着说:“我从不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这样的作品,好不好我不敢说,但这样的人生、这样的艺术才更有意思。”于革新精神之外,又可见其谦恭和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