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中国古代,旧体诗词是大大的衰落了。
现在,我们很难指望再出现李白、苏东坡这样的诗人、词人,也很难看到有人用创作旧体诗词的方式抒发情感,甚至,闹得清平平仄仄的人也很少了。旧体诗词的生存空间,主要收缩到了中小学生的课本和考卷之中。
相比于近百年前,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京剧、昆曲等中国经典艺术样式,也大大的衰落了。专业昆曲演员们开始进入地铁表演,优秀的专业演员们即便进入了有财政补贴的专业团体里,也只能拿很有限的收入。很难想像,京剧演员们可以通过自由职业身份获取物质上的可观报酬。
中国画就不一样。大量画中国画的画家们,如今享受着“春天在这里”的美妙生活。这个行业里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依靠任何人发工资,可以生活得相当富裕。就说南京的老中青年画家中,每平方尺卖几十万元的画家一直存在,卖十多万元的画家也有两位数,卖几千元的就相当多了。一些灵光的国画专业的在校学生,依靠作品和营销,每年十多万元的收入也是有的。前面两类书画家,人们比喻他们是“印钞机”。
我乐于看到中国的书画家们过上有尊严的物质生活,更乐于看到中国的书画市场兴盛发达。尤其是后者,它不仅给书画家们提供物质生活保障,还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市场需求,带来了了新的就业机会。
只是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旧体诗词及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样式大大的衰落了,中国画可以一枝独秀仍然如此兴盛?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旧体诗词和传统的中国画相比,应该说各有千秋,不能说后者更优秀。如果说中国画在创新之路上比其他传统艺术样式走得更快更好,倒也未必。当下众多卖出天价的中国画,并未站到古人作品的肩膀上去。
我还想起,近百年来,中国画并不是一直兴盛的。赵无极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写的一篇文章里就曾感叹说,搞音乐的人靠演出,生活得挺好;画画的人生活太拮据了,他们甚至买不起画画所必须的材料。又想起林散之先生晚年的感叹,他说:“没想到写字还能挣来钱。”
事实上,中国画价格的大幅攀升,也就是近十多年的事。由此我有隐忧:中国画市场如此这般的兴盛,能否持续?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点,是近十多年市场选择中国画的理由是什么。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时候很多情,有时候也很冷酷。近二十年来,市场曾经选择过君子兰、大豆等等商品,大肆炒作,把价格炒到天上去,显得多情得很;可是后来,市场又对这些商品选择了始乱终弃,显示出十分冷酷的一面。
很希望,市场选择中国画的理由,不同于君子兰和大豆。更希望,我们的中国画艺术家们能站到古人的肩膀上去,创造出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为我们的后人所乐于传承的艺术品。如此,中国书画才不致于重蹈其他传统艺术样式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