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娜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有画院的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再次受到关注。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认识画院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如何推动画院在美术事业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营造画院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激励机制等,直接影响着画院在文化建设中的方向与定位。日前,由文化部艺术司、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的“全国部分画院座谈会”在深圳画院举行,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湖北美术院、云南画院等单位的领导和负责人,就当前国有画院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发展思路和社会责任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人才是根本 新老传帮带
人才是画院发展的“软”实力,长期以来,培养优秀青年美术人才已逐渐成为画院建设的共识。“画院的生存之本就是出人才,出精品。其中,人才是根本,如何使人才队伍保持精英性是当前画院面临的共同问题。”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说,自2000年至今,北京画院已吸收不同艺术门类和艺术风格的青年画家30余位,全院画家平均年龄为48岁,该年龄结构保障了画院发展的后劲。
深圳画院近年来也形成了一支年轻、多元的美术创作和理论队伍,并率先提出和试行了客座画家制度,即通过画院和艺术家双向选择,艺术家可自带或参与画院的课题,画院不付工资但提供创作和生活条件,展示创作成果,进行学术研究。“历年来,已有包括美国、法国、德国、东欧、亚洲和非洲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位优秀艺术家参加了客座计划,为画院输送了丰富的专业资源,促进了画院的国际交流。”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说。广州画院也对青年画家寄予厚望,除公开招考和调动优秀青年画家外,还启用了编外机制,吸纳合约画家,形成在职画家与合约画家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局面。“去年我院与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共同发起了‘广州国家青苗培育计划’,吸纳3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探索青苗培育模式,为美术事业发展注入新锐力。”广州画院院长方土说。
青年艺术家是发展动力,但老艺术家的贡献和成就也为画院发展提供了保障。从客观现实来看,由于每个画院在创立之初,其领军人物一般都具备学术优势和影响力,很容易招募一批精英在其麾下同舟共济,因此官办画院的第一、第二代画家中功成名就的很多。然而,经过几代的更迭,今天的生态链已部分发生了断裂,继往开来的画家凤毛麟角。“画院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才资源不可复制和替代,他们既是学术机构的宝贵财富,也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近10年来,浙江画院挽留住了许多老艺术家,他们依然处在画院创作的第一线,做着传、帮、带的善举,依然在学术、品格上为我们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浙江画院院长孙永说,当前浙江画院在职画师中,上有年届八旬的老艺术家,下有刚过而立之年的后生才俊,是名副其实的三代同堂,大家齐心奋进。
艺术惠民 服务公共文化
画院是推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基地,从全国多数画院来看,画院画家的专业性和高水平有目共睹。因此,鼓励艺术家捐赠、丰富画院收藏也是画院的职责。“目前大部分画院都采取了一定措施,收藏本院画家的优秀作品,很多画院还收藏了大量院外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对民族文化实物的保护和传承,也为今后的继承、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说,浙江画院首任院长陆俨少即为社会留下了数以百亿的精神文化财产,北京画院也有着丰富的书画收藏,仅齐白石作品就有一千余件,而中国国家画院亦有李可染、黄胄的作品上百件。“国家投入少量经费即可换回的大量精品力作,这些藏品无疑牢牢地将画院的生命线系在中国画继承和发展这根主线上,会对当地文化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孔维克说。
“艺术惠民”也是近几年画院工作的侧重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画院除了在内部管理上进行有效探索之外,也开始践行画院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如深圳画院举办了数百个公益性艺术展览,收藏了数千件当代水墨画精品和当代版画作品,并组织艺术家下基层、工厂、部队、学校等,为群众提供了大量直接的文化服务。上海中国画院更是实施了“开门办院”政策,把工作范围从服务于画院编制内的画师转变为服务于院内外所有的优秀艺术家,并在社区内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以期让艺术服务于全社会。以画展为中心组织公益活动是国内画院的常用方式,如请画院画师举办艺术讲座,组织知名画师与社区书画爱好者面对面交流,义务派遣年轻画师到小学上美术课,为学校在画院美术馆开设课外学堂等。“打破围墙,开门办院,送作品上门、送服务上门,画院已不再把自己看做是精英艺术家封闭式的小俱乐部,而是一个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艺术家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说。
和而不同 凸显地域特色
中国国家画院的建设近年来风生水起,从“打造美术国家形象”出发,其在人事、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已形成“一部、八院、五个中心、十个基地”的全新格局,成为一个以创作、研究为中心,集展览交流、收藏陈列、教学培训、宣传出版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专业齐全、设置完备的新型画院。但地方画院是否也应该走这样一条“大而全”的发展之路呢?“千万不可,画院发展应该‘和而不同’,地方画院应该百花齐放,发挥各自优势,突出自身特点。国家画院有其特殊之处,但并不是所有画院都要做成‘大而全’,凡是‘大而全’就有可能滥竽充数。”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说。
福建画院在发掘地域文化资源方面有着自己的经验。他们一方面整理推出经典,重点分析研究李耕、陈子奋、宋省予等福建近现代大家的艺术,另一方面重视研究当下艺术现象,先后就“福建工笔花鸟画现象”“福建写意油画研究”等专题开展学术探讨,从中发现新角度,创造新经验,达到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目的。云南画院也与地区文化紧密结合,发挥云南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组织了“非遗画忆”“话说云南”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山西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左手太行,右手吕梁,还有黄河文化和数不尽的文物、壁画、彩陶,在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方面更有着独特优势。“‘和而不同’的文化战略是山西画院一直以来强调的建院方向,我们一手伸向传统,多借鉴和吸收山西的文化资源,抓住山西的文脉;一手注重深入生活,加强写生,使作品接山西地气。同时眼光向上,向全国的名师大家学习,向最前沿的画家学习,做到审美不落后,思维不停滞。”山西画院院长王学辉表示,越有地域性才越有竞争力,才越能在诸多画院中凸显出来,地方性画院应该坚定不移地守住地方文化的特色,传承地方文化、发扬地方文化,这才是画院存在的理由,才能让地方文化熠熠生辉。
深化改革 谋求更好发展
近年来,国有画院一直在人才管理、运行机制、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着改革和实践,一方面,画院是“体现国家意志”“完成国家任务”不可替代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它的定位、职能、体制和机制等也不断受到诘问和考验。国有画院还存在队伍老化、体制僵化、管理弱化、影响力减弱等现实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发挥画院在国家和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仍是摆在画院门前的一大难题。目前来看,我国省级以上的公办画院基本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很多画院面临着由“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转变为“二类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窘境,还有的画院面临着被迫取消的危险。
“画院事业的发展前途不是简单地取消画院,不是不加区别地推向市场,而是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转变机制,求得更好的发展。”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刘廷龙说,画院的文化积淀、学术高度和社会贡献是其他艺术群体所不能替代的,如果没有中国的画院体制,国家文化意志的艺术表现力将难以完整呈现,优秀的民族文化难以得到系统传承。
经过前几年的躁动和迷茫,目前画院的发展已有很大进步,也越来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应该画什么、为谁画的问题,画家们也都安静下来,审视自己。“在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的大背景下,画院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功能,除了创作、研究、收藏、教育、培训之外,要着重研究画院对社会的责任以及美术的社会贡献力。画院要引进竞争机制,用创作、研究的项目管理调动画家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成果、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湖北省美术院院长董继宁说。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表示:“画院的发展应该坚持两点,一是画院的公益性性质坚决不能动摇,二是画院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和创新坚决不能懈怠。唯有如此,才可能在今天新的历史形式下,更多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从而体现画院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