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渣是常人弃之不用的水果残余,而国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这两种八竿子打不到的东西,却被龙海市九湖镇九湖村的农民画家吴样巧妙地结合起来。深厚的绘画功底加上奇思妙想,让他创造出专属的“蔗渣丹青”,画出一幅幅让人惊讶赞叹的作品。昨日下午,记者慕名前往吴样家采访。
记者走进吴样家的小院落,看到过道两边挂满国画作品,有人物、花鸟、山水等。这些作品都是吴样用蔗渣创作的。用蔗渣如何创作国画作品?面对记者的疑惑,吴样现场为记者创作了一幅“钟馗抓鬼”。一张宣纸放在石桌上,用纸定压住两角,吴样右手拿着一小截蔗渣,思考了一阵之后,便用蔗渣蘸墨,在宣纸上快速地勾勒出钟馗的线条。蔗渣在吴样手中仿佛变成了一把毛笔,在宣纸上灵活地游走着,绘出的线条粗细分明,分布有致。吴样在创作的过程中时而抬头思考,时而加快速度蘸墨下笔,挥舞蔗渣龙飞凤舞,一笔一画专心致志。过了一会儿,“钟馗捉鬼”的线条便全部勾勒完成,前后用了三十分钟时间。“接下来是上色。由于蔗渣的横截面比较小,没办法上色,只能用毛笔。”吴样说道。
吴样今年96岁,60年前开始从事绘画工作。吴样告诉记者,读小学时,班上有一名绘画老师很用心地教同学画国画。老师用一根小小的毛笔竟能画出枝头的翠鸟,让吴样对国画着了迷,之后便经常在家中作画。33岁吴样成为村里剧团的团长,因为有绘画的爱好,所以兼团里制作布景的工作,期间还拜了大众戏院的一个字幕师傅为师,学习国画创作。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努力,吴样的绘画功力突飞猛进。“那时候,一天要画好几个布景,下班后还去大众戏院请教绘画的技巧,一天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画画上了,但是沉醉在书画的世界里,却一点都不觉得累。”经过多年的积累,吴样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国画家。1960年,43岁的吴样还因为优秀的绘画功力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之后受邀成为漳州市美术协会顾问。
创作“蔗渣丹青”,那还要从吴样60岁的时候说起。有一次,吴样在田埂间摔倒,左手骨折,因为没有妥当的治疗导致左手开始萎缩。因为吴样是左撇子,意外的受伤对他的国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绘画水平大不如前,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吴样,吴样希望另辟蹊径延续自己的绘画生涯。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样听到一个传说:画家陈北溪有一次被要求给慈禧太后画一个扇面,因为时间紧身边又没有绘画工具,便随手捡起地上的甘蔗渣,完成了扇面。这个故事让吴样动起了心思,“不妨学古人用甘蔗渣来作画。”于是吴样开动脑筋,决心创造出专属的“蔗渣丹青”。
但是问题接踵而来。甘蔗渣糖分太高,经常引来虫子叮咬,蔗渣很快就被破坏了。经过反复研究,吴样发现蔗渣如果先经过挤压,将里面的糖水挤出来,再泡在清水里一段时间,最后拿出来晾干,就可以用来作画了。起初,他在天井里创作,一天只能创作一幅作品,因为蔗渣的大小不一,没办法自如控制创作中线条的粗细,蔗渣比较硬的外皮经常把纸划破。之后,吴样尝试着制作不同大小的蔗渣,并慢慢掌握力度。多次尝试后,他的“蔗渣丹青”终于自成一派。吴样的“蔗渣丹青”让村民们觉得很新奇,每次吴样创作的时候,村民们便会跑来观看。吴样说,创作“蔗渣丹青”最重要的是力度和国画功底。因为甘蔗渣的外皮比较硬,如果没有控制好力度,很容易把薄薄的宣纸划破;而如果没有国画功底,就画不出有意境的山水和花鸟,人物创作也不会那么惟妙惟肖。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吴样还是坚持“蔗渣丹青”的创作。对他来说,绘画已经成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乐趣。他的作品不仅很受十里八乡的村民欢迎,还有广州、汕头的客户在网上看到有关信息,专门跑到九湖村买画。“对我来说,画画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终生的爱好,所以每次有客户来找我买画,我都让他们自己挑,然后随便给钱,不会专门定价格。大家远道而来欣赏我的作品,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原标题:漳州九旬画家妙创“蔗渣丹青” 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