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12月26日起在上海博物馆三楼书法馆亮相。原本只是上海博物馆常规的展品轮换,却因为近日上博三位专家对于苏轼《功甫贴》的质疑,而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热点。或许上博此举原本属于无心之举,但“苏轼墨宝热”因此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随着计算机“码字”成为越来越多人日常写作的主要方式,书法似乎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媒体也仅仅对书法家协会换届中的“怪相”产生兴趣,至于“苏黄米蔡”、赵孟頫、董其昌这些书法大家,知道他们的名字,关注他们书法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
近年来,我们对于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谓不高,中小学都开设了书法课,但相比之下,一个《功甫贴》事件所引发的“苏轼墨宝热”,其在书法推广领域的作用,可能超过我们以往政府有关部门做的一切工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于书法非常重视。一手好字的背后,是这个人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体现,要达到尽善尽美,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修炼,字如其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国库并不充裕,但还是花重金将王羲之《中秋帖》和《伯远帖》购回,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对于书法的尊重和热爱,其实也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功甫帖》分两行书有9字“轼谨奉别苏功甫奉议”,为苏轼奉别友人郭功甫时所写的手札,字数虽少,但因为其5000多万元的身价,以及这次上博专家罕见地对于一件民间藏品的质疑,而引发了全社会的“苏轼墨宝热”,虽然随着结果慢慢浮出水面,最终的真相可能会很快揭晓,但是我们希望这股对于书法的热潮能够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