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刘书军:用画笔记录伟人岁月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书画 >> 中国书画 >> 刘书军:用画笔记录伟人岁月

刘书军:用画笔记录伟人岁月

作者:佚名      中国书画编辑:admin     
毛主席考察东郊公社  260厘米×390厘米 毛主席考察东郊公社 260厘米×390厘米

  12月26日,在济南举办的“江山如此多娇—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书画创作展”上,山东省内外诸多书画名家以毛泽东诗词意境、生平事迹为创作对象,以富有感染力的笔墨语言,力求准确地营造出伟人的点滴事迹及思想情感。展厅里,栩栩如生的大幅画面,或浓缩一段特殊历史,或定格一个特定时刻,以不同的视觉方式,向观众呈现出伟人的风云岁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激荡。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刘书军表示,他们是受毛泽东同志影响很深的一代,此次参展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孩提时代梦想的重温。

  记者:在您的参展作品《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中,您塑造了高大、伟岸的毛主席形象,在他背后,是奔腾汹涌的黄河。画面中您浓缩、定格的是毛泽东一生中的哪个瞬间?想传达给观者怎样的信息,具体是以怎样的笔墨语言表现的?

  刘书军:黄河奔腾不息,绵延万里,是我们的母亲河。但由于疏于管理、开发不善,她也成为沿河省份的一条“害河”。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首次视察黄河,发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要求政府兴建水利工程,做好防洪工作,防止沿河百姓再受河水泛滥之苦,使黄河真正成为一条为人民谋福利的河流。主席心中装有人民,要为百姓办好事,因此,历朝历代棘手的治河难题,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工作。有感于此,我创作了这幅作品。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考虑到主席沿着黄河岸边诸省考察,不畏风吹日晒,便以雕塑的手法表现主席的伟岸形象,形象刻画呈献给观者以铜像之感。与此同时,画面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滔滔大河为背景,以泼彩、泼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彰显大开大合的气势。人物刻画采取线、面结合的方法,大风掀起了主席的衣角,吹乱了几丝头发,这些“动”与主席本身稳若泰山的“静”形成对比,增强了感染力。这样的渲染使整幅画面富有浪漫气息,表现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心怀民生、敢于“改天换地”的气魄。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批早年投身中国革命的美术家的带领下,许多画家把观察的目光投向领导中国革命的伟人毛泽东身上。傅抱石、潘天寿、石鲁等画家都参与了讴歌伟人事迹的系列创作。其中,石鲁的《转战陕北》,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杨之光、欧洋的《激扬文字》等产生了巨大反响。面对前辈大师的力作,您的创作如何突围,如何使人物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刘书军:这些前辈画家是我的榜样。他们在人物画方面走在前列,也是中国在那个阶段人物画的高峰。在创作中,我注重传统的用线用墨,融入素描造型的准确传神,以扎实的造型、稳健的笔墨创作出与时代呼应的作品。但画人物画最重要的是呈现人物的神韵,把人物的内在感觉、精神面貌表达出来,是一项崇高、艰巨的任务。我一直在摸索中前进。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艺术家要用自己的创作体现新的元素。现实主义创作离不开生活本身,艺术同人的生活一样,有其发生发展的根源,完全脱离生活原型的艺术是苍白、空洞的。只有贴近、深入、感悟、挖掘生活中触动内心的人和事,提炼出有特色的典型形象,从构思、草图到创作,反复推敲人物造型,选取最适合画面与创作意图的着眼点,才能表现出人物最灵动的一面。画家的作品最终是要面向大众的,我力争每幅作品先打动自己,再感动别人。

  我在部队工作、生活了26年,由原来的农民变成战士,后成为宣传文化干部。1972年,我同战友们一起到山东海阳体验生活。作为“地雷战的故乡”,海阳曾涌现出赵守富、于化虎、孙玉敏等英雄。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虽已过去多时,但随着1969年珍宝岛冲突揭开中苏硬性对抗的序幕,老民兵有了“新课题”。在海阳的日子里,我与民兵英雄们同吃同住,村前村后画速写。白天细心观察他们在“广积粮”外如何训练,晚上听他们讲革命传统,抽空为他们画头像,生活得很充实。1973年,以这次生活体验、采访为基础创作的作品《老民兵新课题》(合作)经过层层筛选参加了全国、全军美展,这对我来说是个鼓舞,激发了我在创作中深入生活的自觉性。从那以后,我把采风列入绘画创作的计划中,顺黄河走进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直至新疆;沿着长江上西藏、下四川、进重庆、出湖北……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

  记者:不论是《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高峡出平湖》,还是《毛主席在长征途中》、《沁园春·雪》,您都注意通过真实的细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不仅在形体和透视上准确、写实,在气氛营造上还能让观众体味到画中人当时的心境。在您的新作《毛主席考察东郊公社》中,为保证细节的真实,您做了哪些工作?

  刘书军:每张画的创作背后都有个故事。画家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调整想法,选取最典型、最打动人的瞬间,最后用恰当的笔墨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诉说人物的精神世界。画家更像导演,需要从各个角度调度,表面上看画人物很简单,但创作过程其实颇复杂。领袖画系列题

  材的创作要求创作者具有历史责任感,带着严谨、扎实的态度,全面、细致地进行历史素材取材,不论是文字的还是影像的,做到广收集、深挖掘、精加工。要弄清楚当时的大环境是怎样的,阶段和目标是什么,一定要准确、扣题。然后根据影像、图片资料揣摩人物的每个动作,哪怕是一件道具、一个眼神都值得精雕细琢。

  作为农业、经济、人口和文化大省,毛主席对山东极为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倾注着他的心血;山东解放战争的胜利凝结着他的智慧;山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汇聚着他的关怀。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至1963年的12年间,毛泽东到山东省视察11次。他为什么会在1959年考察东郊公社?农村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是当时的主旋律,但作为运动的提倡者和推动者,毛泽东对运动中出现的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特点的“左倾”错误有所觉察,所以到基层调查研究,并为中央即将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作准备。

  毛主席善于俯下身子做调查研究,所以画的名字用了“考察”二字。1959年4月13日,毛泽东来济南视察,了解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大辛庄生产队的麦田管理情况。在这次考察中,他发现了不少问题。4月29日,他给省、地、县、公社、队、小队六级干部写了一篇党内通讯,其中谈到了包产、密植、节粮等问题,并强调“包产能包多少,就包多少”,能“收获多少,就讲多少”。

  9月21日,毛泽东由舒同等当时的省市委领导陪同,到山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视察棉花试验田。这时下起了小雨。毛主席想看看东郊公社秋作物生长情况,当他得知历城县参加县三级干部会议的700多名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还在大辛庄生产队田间等时,毫不犹豫地乘车来到大辛庄生产队,冒雨察看了即将成熟的玉米。至此,毛泽东经过两次座谈听汇报、两次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获得了亩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画讲究写意,提倡用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虽然下雨了,但我未用细密的雨丝表示,而是以道具—伞,点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一听到毛主席视察,即使雨再大,不管有没有伞,社员都急匆匆地跑到田间。当时的场景、人物心理都需要反复琢磨。我通过被伞遮住的人群,给了观众一个想象空间,假若你见到了毛主席,你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理?你会跟毛主席说什么?毛主席是伟大领袖,但他也有跟普通人一样的情怀,在他身上汇集的伟大和平凡,也正是这幅画中我对毛主席形象的定位。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