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末到2014年首,《功甫帖》的争论成为了艺术市场的热点话题,至今未见消停。最近的《中国文物报》刊出了上博三位专家的详细论据,尚未见到买家及苏富比的更多反应。这件事如何出炉?背后有哪些故事?这是本期我们要讲的话题。
【传闻一】
据传此事的发端与上海文化界一位人士表态有关。一位Z姓人士提及《功甫帖》问题,也涉及了上博专家的水平问题。此话惹恼了博物馆,于是就有专家就《功甫帖》发表观点,并指出系“双钩廓填”之物。
【传闻二】
又有传闻称:某拍卖行曾就《功甫帖》游说过上博,希望上博购买。但上博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认为系“双钩廓填”,因此并未收购,但留下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也是后来发布的依据。
【对立面】
如果传闻是真,这事原属上博与Z姓人士的恩怨,与刘益谦并无关系,但涉及刘益谦购买的藏品。由于是上博发声选择了大众媒体,而且是在刘益谦花钱之后发声,于是刘益谦发表了“恳切声明”,直接针对上博。让人感觉事件的对立面成了刘益谦和上博。
【话语权】
通过事件的发展,可看出一些脉络:上博—主流媒体—新媒体热炒,主流媒体跟进——上博沉寂—上博新年伊始选择行业权威媒体发文;刘益谦最初受访——选择媒体发声——刘益谦在新媒体频繁发声——新媒体跟进多轮炒作。
从传播效果看,最初上博引爆“炸弹”,制造新闻点,主流媒体占得先机;随即新媒体跟进,各色人等的多篇质问上博,刷屏速度明显让上博处于被动;新年伊始,上博选择行业主流权威媒体发布论据,彰显事件的学术性和严谨性。
【优与劣】
但从此事件的传播,第二阶段刘益谦占上风;而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上博占上风。过程中显示出了刘益谦团队的公关实力,但也能看出上博的严谨学术态度和做事的沉稳。唯独显示出了新媒体中“旁观型枪手”明显实力不足:失控的情绪,别扭的角度,知识的匮乏,基本体现出了“不嫌事大”的“搅和”心态。
【功与名】
事已至此,刘益谦仍然处于乐观位置:上博的球可踢给苏富比,若假可退货;此事带来了学术探讨之风令人难忘,希望能够给艺术品市场带来正面作用,能给市场研究者、参与者带来了正能量。总之:上博专家是有功的,也得到了“名望”。
前年杜甫“很忙”,而2013年最忙的则是“苏轼”,《功甫帖》也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