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以来,艺术市场中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西方媒体诟病中国拍卖市场,二是“美丽道”幕后老板涉嫌出走;三是“功甫帖”疑似伪本。根据媒体报道: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人员鉴定认为,刘益谦购自苏富比的《功甫帖》是“双钩廓填”伪本。随后,苏富比声明坚称:《功甫帖》为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并将组织专家论证。随后,刘益谦三次表态。再之后,坊间好事者纷纷捉刀撰文,从多个角度切入,分析上博进行质疑的可能性理由。事件截至目前,尚未有了断的迹象,事态的发展也让“上博”陷入被动局面。在不了解事实真相之前,我们不妨先学习一个名词,即“双钩廓填”。
【名词】
“双钩廓填”为中国书画技法名,为利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此亦称“双钩”。大部用于工笔花鸟画。又旧时摹拓法书。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叫“双钩”;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
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 (摹拓妙法)》:“以素摹素,当正掩二素,任其自正而下镇,使莫动其正。笔在前运,而眼向前视者,则新画近我矣。可常使眼临,笔止隔纸素一重,则所摹之本远我耳。则一摹蹉积蹉弥小矣。可令新迹掩本迹而防其近内、防内。”(见于“百度百科”)
【影响】
在中国拍卖行业遭到西方媒体诟病之后,苏富比这一西方拍卖行也跌入“涉嫌拍假”舆论漩涡。其实刘益谦初期表态很好——他就是一个买家。若是假的,苏富比应该退货;若是真的,专家应该拿出更多让人信服的依据,也能加重作品的含金量。这件本该是“学术争论”的事件,却被更多的情绪化东西所笼罩,甚至专家及文博机构也被卷入“信任危机”。这一争议在变化中产生了一个数字:截至12月26日,百度搜索涉及“功甫帖”的网页已经达到了52.2万个,这件事、这件作品的社会传播力度到了一定的层面。若是加上一些学术的东西,这对古代艺术品的传播必定是件好事。
【关注】
如果对“功甫帖”停留在学术探讨层面上,或者有所突破的可能性,这事确实值得关注。但关注角度若是限于对专家、博物馆的纠缠,这事就显得有些八卦,根据事态的发展看,目前已经接近娱乐。国有文博机构确未有过主动为民间藏品掌眼的先例,但能不能以此事开个先河?另有一些“阴谋论”也有点跑题,至少与事件本质有了偏差,已经接近八卦话题的边缘。作为代表卖方的中介,苏富比仅表态“作品为真”,但没急;作为买方,刘益谦的表态显得也不急。反而一些旁观者中,却有人急了,连篇累牍的文章出炉,让中立者难辨立场。不过也有人指出,“上博”之所以被动,就是将学术研究交给了大众媒体,以至于成了社会话题,被刘益谦“恳切”的声明逼得“骑虎难下”。
【思考】
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艺术品的投资热、中国买家的激情表现不无关系。回到事件的本质,基本牵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艺术品”三个话题。新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20余年来,尚未成熟,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成绩不能抹杀。
中国艺术品市场是否存在不健康的问题?作为艺术品的一级市场,因为受到二级市场的挤压,如何突破?为艺术品生意而进行融资,渠道是否健康?专家出言是否也该谨慎?是否存在公器私用的情况?文博机构的公关手法是否陈旧?这些都值得思考。
再回到“功甫帖”事件本身,现在是考验苏富比和上博的时刻,不知他们能否拿出更有价值的证据,来为自己辩护,来取信于社会。针对此事,北京荣宝总经理刘尚勇先生表示:鉴定的市场标准与学术标准不同,两者交集时须慎重。学术研究出于公益不避对错,允许出错,鼓励争鸣,经常反案也很正常。但市场却要维护私利,不可轻意触犯。学术从不冒然进入市场,通常是有利益相关方买单为前提。否则它会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即学术的话题归学术,市场的话题归市场。
刘尚勇先生认为,作为旁观者,也应尊重学术研究,尊重学者。
但事实上,不少的旁观者,并未做到尊重学术研究,也未耐心等待苏富比“自证清白”的证据出炉,就开始咄咄逼人,刁难、批判质疑者,其态度也令人费解。